提供用地予私人市場發展

港府擬打造紅磡海濱新地標

建50層商住項目 設空中步道等設施

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4月30日    版次:A17

發展局計劃將紅磡站周邊及海濱用地打造成海濱新地標,興建約50層高商住混合大樓。立法會文件圖片

【香港商報訊】記者馮仁樂報道:發展局計劃將紅磡站周邊及海濱用地打造成海濱新地標,研究用地大約24公頃。紅磡站和紅磡體育館會完整保留,並會改善兩者外圍的公共空間、行人連接和交通配套布局。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珮玲昨日出席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指當局計劃在前碼頭用地發展具標誌性的綜合娛樂商業設施,並在頂層引入空中步道等旅遊設施,加強吸引力。她指出,紅磡一帶有大量鐵路設施,令發展將面對不少挑戰,強調相關土地發展潛力優厚,除了打造商業及交通樞紐、優化行人連接,建議在前碼頭用地發展具標誌性的綜合娛樂商業設施,臨海將興建約50層高商住混合大樓,並希望在頂層設置空中步道、滑梯或滑索等。

何珮玲表示,當局會負責提供用地交予私人市場發展,初步估算項目建築費用約百多億元,當中不涉及公帑,目標是在10年內完成第一期發展,主要包括海濱範圍發展。她又提到,項目臨海有約10公頃水體,提供200個遊艇泊位,同時可舉辦水上活動。

冀既有賺錢亦有公共設施

會議期間,多名立法會議員提出口頭質詢。其中,民建聯議員劉國勳關注項目的發展模式,包括是否採用片區開發、公開招標,以及有否機制讓政府分紅等。何珮玲回應稱,項目土地屬於政府全資擁有的九廣鐵路,希望項目有不同元素,既有賺錢,亦包括未必有收入的公共設施,並透露當局有片區開發的想法。

選委會界議員洪雯引述規劃署文件指,為避免影響景觀,保持視覺通透性和空氣流通,因此限制地積比發展樓宇,她關注當局是否放棄有關限制。何珮玲回應表示,項目涉及的土地研究面積大,但建議建築群主要在海邊和較為內陸,兩個中、高度的建築群建築密度不高,她強調,需要發展和用好海濱地,但不可以過度發展。

東面或發展遊艇等登岸設施

旅遊界議員姚柏良表示,維港海上遊的人流比較集中在尖沙咀的碼頭,建議當局盡快利用紅磡前貨運碼頭、並打通海濱,同時增加登岸設施,進一步發展海上遊。何珮玲說,短期沒有打算在前貨運碼頭增設登岸設施,但長遠而言,希望在東面設登岸設施,發展遊艇、一般船隻和水上的士。

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表示,紅磡站多層停車場應該保留,並關注會否興新的多層停車場。何珮玲指,政府會繼續預留多層停車場的用地予市民泊車後轉乘港鐵,而建議方案也有在其他地方新增約900個泊車位,其中200多個與住宅有關。

而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則認為,海濱新地標發展規模頗大,位處旅遊商業策略位置,應採取全面規劃模式,確保未來發展項目的用途及設計能配合附近的發展。然而有關發展或會有額外的公共設施要求,例如海濱長廊,政府採用片區模式應訂立機制,確保有關公共設施能夠納入發展項目,又不會影響發展彈性,讓項目可以順利推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