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6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2月10日
鹿德音對記者表示,茶道、中華瓷器皆世界聞名,漢服同樣作為中華文化代表,她想將之推廣到全世界。 (馮瀚文攝)
「國風雅集」舉辦工作坊,教授繡荷包、畫儺面具等古代技藝,受市民歡迎。 (馮瀚文攝)
「國風雅集」不時舉辦漢服匯演,將古裝風氣帶入社區。(馮瀚文攝)
「國風雅集」經常受邀在表演台上示範漢服。(馮瀚文攝)
漢服愛好者趙妍書自學古代化妝技巧。 (馮瀚文攝)
近年國風興起,漢服在年輕人中流行,漢服元素亦頻頻出現於國際時裝秀。這股古裝熱潮漸漸從內地傳到香港,在各種傳統節日,均能看見身穿古代服飾的人上街慶祝,或到博物館欣賞展覽,在香港創立漢服推廣團體「國風雅集」的鹿德音是其中一員。她希望將漢服帶到日常生活﹐藉着古服懷古,傳承中華文化。記者:靜儀
鹿德音首穿漢服是8年前。採訪當天,她身穿唐制漢服,頭髮束起,妝容精緻,行走時姿態端莊穩重,舉手投足間流露古典風韻,恍如古人穿越至現代。熱愛漢服的鹿德音已然將古裝打扮融入生活,她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穿着漢服是保護中華文化的表現,我希望漢服不限於出現在表演舞台上。」她與「同袍」(漢服愛好者之間的互稱)身體力行,將漢服視為便服,希望將傳統文化融入生活。
穿着漢服的初心 鹿德音表示喜歡漢服是因為它的「美」。「漢服在十年八年前仍算小眾文化,甚少商家售賣漢服,不同於現時能輕易在網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漢服。我第一次穿漢服是大學時期,一位學姐找人訂製了漢服,邀請我試穿,我一穿便愛上。」鹿德音記得當日試穿的漢服,上衣是棉麻質地,綠色裙子綴有竹子圖案,屬於日常服,並非華美的禮服款式,仍令她感受到古風內斂的美感。「配合學姐耐心的介紹,我感歎原來漢服漂亮之餘兼具舒適質感,同時自帶文化內涵。」她憶述當時穿漢服上街,總會引起路人側目,甚至有人上前詢問,令她感到害羞,往後只敢在合適場合才穿上這種華麗古服。捍衛傳統的決心 讓鹿德音將漢服視為便服的轉折點出現在2017年。「我原本夢想成為外交官,大學時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學習英文,提升外語能力。有一年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帶一路』青年論壇,與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交流,穿上代表各自國家或地區的服飾,了解彼此的文化。當時我身穿唐朝侍女服,一位敘利亞朋友看見大感好奇,主動與我分享敘利亞的文化,又邀請我到他的國家。可惜因戰亂,當地很多古蹟被破壞了。戰爭摧毀文化,生活在和平環境的我們,為何不去保護和推廣自己的文化?」與這位敘利亞朋友相遇的情境,鹿德音仍歷歷在目,多年後仍能將那位朋友所說的一句一語一字不漏地複述。從此,她將夢想由外交官,轉而要成為宣揚漢服文化的使者。 鹿德音將自己穿漢服的照片和視頻上傳網絡,介紹古風與現代的打卡地點,慢慢累積粉絲。「後來遇到越來越多志同道合者,就萌起在香港創立『國風雅集』的念頭。」團體創立初期,擔任會長的鹿德音遇到各種困難,創團之初社員只有18人,人手不足,受邀出席演講時會長也身兼數職,擔當後勤支援。社員為了在台上展示漢服最美一面,下了不少苦功,「公餘時間都用來排練,學習走秀、訓練體態,務求以挺拔的身姿、輕盈的步伐、優美的儀態展示漢服之美。」正是這份對漢服的熱愛和對傳承傳統文化的執着,促使鹿德音與同袍努力訓練。目前社團已組織400位成員,足證多年付出沒有白費。營運社團的耐心 創立社團後,有賴於鹿德音之前參與的青年團體活動,建立了人際網絡,獲不少機構邀請合作,在大專院校、中學、社區舉辦工作坊、表演等,將漢服文化帶入學界與社區。社團並經數年時間籌辦與打磨,製作《國韻華章》漢服朝代復原秀,此一表演節目由身穿不同朝代服飾的模特兒走秀,配合歷史故事旁白,恍如從數千年前的歷史中跳到現代,以生動有趣手法演繹古裝風雅。鹿德音表示,展現一件古代服飾、裝飾之前,都會考究大量史料典籍,參考文物書畫,記錄朝代出處、特點等,即使是複製一個小小頭飾,也要找大量歷史資料,盡量還原古裝服飾的真實性與美感。 別人或認為策劃漢服秀的過程枯燥沉悶,鹿德音卻自得其樂:「我想讓觀眾知道,漢服不止是一套服飾,而是藏着不同朝代歷史故事與民族品味的外在文化表現。」她透露節目經費由她及幾位社團負責人出資,成本不菲。問鹿德音為何仍堅持演出,她沉思片刻才說:「我到學校講解漢服文化時,會播放《國韻華章》的照片,當獲得台下學生認同,便感覺自己總算為推廣漢服教育出了一分力,就很滿足。」鹿德音語帶自豪地說。推廣文化的苦心 鹿德音一邊推廣漢服,一邊在培訓機構擔任英文老師,保障生計。公餘時間則跑到內地城市尋找名師,學習古代禮儀。「我曾到廣州參加漢服模特兒課程,學習禮儀、神韻、步法,從內而外改變自己的氣質。又到過福建學習點茶技藝,體悟傳統茶道禮儀。」即使去年意外弄傷肋骨,需休養一段時間,鹿德音仍然忍痛飛到江蘇,跟隨電視劇《紅樓夢》的化妝設計師楊樹雲學習古妝造型,希望將自己所學傳授給社員及大眾。她直言營運社團令身體疲累,但意志不減,「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漢服,每當看見有人穿起漢服在公眾場所出現,就感到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