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設中醫「治未病中心」

版次:A02来源:香港商报    2024年09月20日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陳永光

政府在2022年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為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制定發展方向及策略。截至2024年7月,共有7個地區康健中心及11個地區康健站陸續落成投入服務,基本已覆蓋全港十八區。特首近日到黃大仙視察地區康健中心、中醫服務中心及社區藥房,可見政府對基層醫療設施和服務的重視。

筆者認為,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確實能在社區為市民提供便捷、全面的醫療資訊及起轉介病者服務。雖然地區康健中心和康健站已涵蓋轉介中醫服務,也有來自私營中醫診所的中醫師登記成為地區康健中心網絡服務提供者,但筆者認為,中醫服務的優勢——「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後防復」,並未在地區康健中心得到體現,相關服務涵蓋範圍少,而轉介至私營中醫師的病例亦少之又少。

筆者認為,大力發展「治未病」可為更多市民提供簡、便、廉的中醫預防、保健、康復等服務,而民建聯與香港註冊中醫學會近日公布《推動中醫藥發展倡議書》中,就提到須增強地區康健中心中醫服務,同時加強地區康健中心及中醫服務的宣傳工作,讓更多市民了解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範圍。

據我們於7月進行一項關於市民對中醫服務的意見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受訪者認同政府有需要加強合理使用中藥產品的普及教育。故此,我們建議在地區康健中心增設「治未病中心」,在每所康健中心聘請全職或兼職中醫師,向市民提供養生食療及改善生活及工作習慣的意見,及向市民提供中藥用藥及中醫治療的建議。

此外,政府雖然接納我們上一份倡議的建議,將資助中醫門診服務籌額由每年60萬個增加至每年80萬個,但據不少市民反映,網上預約相關中醫服務仍然困難。而據調查數據顯示,有接近32%受訪者因為難預約籌位而放棄選擇公營中醫服務。

這反映中醫服務深受市民的信任和歡迎,也說明政府資助的中醫服務無法滿足市民需求。因此我們建議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區,逐步增加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數量並增加籌額,以滿足市民需求。

發展「中醫藥文旅」

除滿足市民對中醫服務需求外,中醫藥亦能從文化旅遊角度一展所長,支持香港長遠發展。香港的中醫按照傳統路徑持續發展,期間保留了不少傳統治療方劑和方法,堪稱是傳統文化的活載體,非常值得向旅客及下一代推廣及傳承。筆者認為,政府可以將中醫藥博物館、「藥材街」、雷生春堂等極具中醫藥文化的景點活化為中醫藥文化旅遊路線,推動特色旅遊,給予遊客耳目一新的體驗,弘揚中醫藥文化。除此之外,建議政府覓地設立「中醫藥養生體驗中心」,包含中醫治未病體檢中心、中醫養生美容館、中醫藥文化館等元素,透過香港「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獨特優勢把傳統中華文化推廣到國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