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2月22日 版次:A01
郭富城為守網者網站拍攝《全城守網》宣傳片。 影片截圖
【香港商報訊】記者區天海、黃雪峰報道:騙徒利用名人「加持」博取市民信任,誘使在社交媒體群組下載投資App,100%屬「中伏」。其實,市民只要下載警方推薦的「防騙視伏器」(App),即可搜尋可疑來電、網購賣家、交友邀請、招聘廣告和投資網站等資訊,輸入相關平台資料以評估詐騙及網絡安全風險,方法簡單,避免讓騙徒有機可乘。
由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全力支援的「守網者」一站式詐騙陷阱搜尋器「防騙視伏器」,自去年9月底推出至今已錄得超過200萬搜尋次數,共發出約33萬次「有伏」警示。
上周,警方在社交媒體專頁「守網者」發帖文提到,短短一周內,共接報超過142宗網上投資騙案,當中六成案件涉及加密資產,其餘涉及內地和香港股票;又提到早前有騙徒在一個名為「尚高線上俱樂部 G18」的WhatsApp投資群組內假冒名人招搖撞騙,騙徒用「麥玲玲」相片作為頭像,在群組內聲稱「受邀來到線上學習課堂」。警方強調,投資涉及風險,就算看似有名人加持亦不要輕易相信,「透過WhatsApp群組提供貼士,100%是伏!」
「防騙視伏器」上月更連接「轉數快」平台,推出「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公眾透過「轉數快」平台轉帳時,收款方的「轉數快識別代號」,即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和轉數快ID如與詐騙舉報有關,會被標籤為「高危有伏」,市民在確認交易頁面便會出現警示字句,提醒他們有關轉帳存在詐騙風險。
議員:應更主動打擊網絡電騙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接受本報記者查詢時亦提到,警方已推出多項措施打擊,如成立反詐騙協調中心、推出「防騙視伏器」等,但網上世界資訊五花八門,騙徒手法層出不窮,如賣狗肉案、投資虛擬貨幣等;加上近年更有騙徒使用高科技行騙,如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深度偽造技術,冒充詐騙對象的親朋好友等,都令警方更難即時應對和預防,市民亦難識別。
在打擊力度上,葛珮帆認為,警方可加強執法行動和增加情報交流的人手和資源,並研究進一步加強和海外執法機構合作。
針對目前網絡詐騙通常涉及境外犯罪,她認為,香港應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措施打擊,包括制訂具針對性的法例,以更有效打擊網上及電話騙案,同時提高罰則以加強阻嚇力,並立法打擊虛假資訊。同時,政府亦需加強更具針對性的宣傳措施,並善用科技,增強公眾的防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