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急症室迫爆場面何時休
来源:香港商报 2024年04月18日 版次:A01
在香港,有不少民生問題亟待解決,其中市民「睇病難」就是一個「老大難」!現時,醫管局轄下18間公立醫院設有急症服務,惟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一直為人詬病——在流感高峰期,劃分為次緊急和非緊急的病人,甚至需要輪候8小時乃至更長時間,迫爆急症室場面已然「常態化」。為紓緩公營醫療服務壓力,特區政府和醫管局一直鼓勵病情較輕微的病人使用社區基層醫療及家庭醫生服務,並推出多項公私營協作計劃。有立法會議員指,這些措施雖具有一定的成效,但輪候時間仍未如理想。
香港商報記者 黃雪峰
睇病成為「漫長的等待」
事實上,本港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一直供不應求,無論是急症室或普通科門診,輪候時間一直都很漫長。醫管局在轄下18間公立醫院設有急症服務,在病人分流制度下,病人會根據臨床情況被分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五個類別。在過去10年,危殆、危急及緊急類別個案數目由2014年平均每月約6.1萬宗上升至2018年平均每月約6.8萬宗,2023年時更達平均每月約7.3萬宗。
根據醫務衛生局資料顯示,次緊急及非緊急個案佔比多達五成半至六成半,這些被分類為次緊急或非緊急類別的病人,病情一般比較穩定及沒有生命危險,例如感染流感或腸胃不適等穩定偶發性疾病,大部分可以由普通科門診、私家醫生或私家醫院治理,此類個案太多無可避免會影響治理危殆、危急、緊急類別個案的時間。
至於普通科門診服務方面,醫管局轄下的普通科門診每年提供超過500萬人次的非緊急門診服務,其定位是優先照顧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群,並供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及症狀相對較輕的偶發性疾病患者使用。大部分市民在基層醫療的需要,主要由私營醫療界別提供,每年有約2000萬人次的門診服務。
多措並舉下輪候時間仍長
面對公立醫院服務供不應求,特區政府與醫管局過去推出了不少措施。今年2月28日,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以書面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面對人口急劇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醫療需求增加,需要集中資源優先處理一些急症、專科及需要複雜技術的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政府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改革方案,主力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疏導公營醫療系統,特別是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的壓力。政府會繼續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並於去年11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透過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和篩查,將較有經濟能力的市民以「共付模式」,交由私營醫療界別作健康管理。
同時,政府需要考慮集中有限的公立普通科門診資源,優先為未必能夠負擔私營醫療服務的人士提供基層醫療服務,逐步將普通科門診重新定位,聚焦照顧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群。
對於醫管局近年推出多個公私營協作計劃,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認為具有一定成效,有助減輕醫療壓力。她引述專家表示,內科穩定新症的最長輪候時間現時已降至102個星期,不少市民關注的眼科專科,穩定新症的最長輪候時間已由143個星期減至近期的100個星期,但她認為「這些數字仍不理想」。
「老大難」可從多方面手解決
葛珮帆表示,醫療資源緊絀、市民「睇病難」是香港的「老大難」問題,認為政府應從多方面手解決。在增加醫護人手方面,政府近年雖已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規定,但她認為尚有改善空間,建議政府訂定施政績效指標,在2032年前提升本港醫生與每千名人口比例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的平均水平;加強海外宣傳工作,吸引海外醫生來港;優化「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等。她又認為,政府長遠應培養更多本地醫生,考慮研究興建第三間本地醫學院。
此外,葛珮帆亦建議政府設立「兒童醫療券」、擴大婦女健康中心檢查項目、加強購買私營醫療服務及增撥資源提升公立醫療系統的科技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