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商报 2024年07月20日 版次:A04
綠色初創企業ESG School HK創辦人陳偉彬表示,以環保物料製造校服,售價比傳統校服貴約一成,但更耐穿、不易有摺痕。
左邊運動服由環保膠樽製成,以回收聚酯製成的衣物非常耐用。右邊運動服則以傳統原料製造。
Ways Out Hong Kong創辦人Peggy利用廚餘製造首飾,她自製的廚餘耳飾已經戴了兩年。
ESG School HK舉辦了「抗菌及衣物回收再生導覽團」,讓小朋友深入了解衣物回收、分解、重生的過程。
衣物回收可再造成地氈、杯墊等產品。
近年快時尚流行,年輕人習慣一個季節換掉整個衣櫃的衣服。路過社區的舊衣回收箱,常常可見舊衣物滿溢出箱。有企業透過回收舊衫,並以天然及環保的原料,如粟米、竹子、膠樽等物料循環再造成新衣服;也有社企利用水果皮等廚餘加工製成首飾,希望減少廢物、廚餘對環境帶來的污染。
記者:洪嘉禧 攝影:崔俊良
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資料顯示,時裝業是繼石油業後全球排名第二的污染源頭,時裝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約百分之十。環境保護署的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指出,2022年堆填區棄置的每日家居廢物紡織物平均有250公噸,相比起2010年的168公噸,上升接近五成,香港人過度購買服飾的消費現象愈見嚴重。 綠色初創企業ESG School HK創辦人陳偉彬(Paul)的家族在製衣業有超過50年經驗,他一直為企業製作環保制服,近年關注傳統校服的浪費問題:「我從事製衣業30多年,見證業界變遷、進步,例如行山服功能越來越多,有快乾的、防水的、富彈性的,唯有校服的轉變不大。曾經有學校校長跟我抱怨,指家長投訴校服洗約十次八次就爛了。校服生產商要壓低成本,令校服質素沒有改善過。之前疫情帶起網購風潮,不少學校開始接受網購,因此我便與學校合作,製作環保校服。」目前企業與十多間學校合作,製作各種學校制服,如恤衫、校褲、校裙、運動服等。舊制服循環再生 企業目前已回收5600公斤的舊校服,包括2000件白襯衫和5000件其他類別的衣物。回收的衣物會循環再造,製成新的制服和日常用品。該公司並與Billie Upcycling合作,透過循環再生系統分解衣物,將舊衣物以臭氧消毒,然後去除衣物上的非纖維物和飾邊,再將剩下的布片分解成纖維,最後加工成紗筒,製作成新衣服。過程不消耗水資源,也不會釋放有毒化學物。即使如此,Paul表示回收再造仍有局限性:「若回收的衣服質料不同,便不能再分解造成新衣服,因此公司主要回收白襯衣,統一分解做成毛衣,其他衣物只能再造成地氈、杯墊等副產品。」Paul續指在回收衣物的過程亦遇到不少問題:「試過放回收箱說明只收白襯衣,結果人們仍將之當垃圾桶般亂扔衣服。後來只好與機構、學校合作,讓他們先分類再交給本公司。全球大部分二手衣服最終會被棄置於非洲迦納,只有不到1%的廢棄衣物能夠被回收再造。舊衣回收其實加劇了『垃圾山』的問題。」Paul呼籲成衣業界關注環保原料使用的情況,減低製衣業對環境的損害。食糧變衣着 舊衣回收成效有限,反觀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部分食物原料如粟米、竹子等,甚至連膠樽都可轉化為衣物原料。Paul呼籲市民,購買衣物前可先查看標籤,選擇對環境破壞較輕的物料,他表示:「例如棉、尼龍、聚酯及亞克力,中階層有竹纖維、人造絲和羊毛,對環境損害較大;對環境影響較低的物料計有萊賽爾/天絲(木纖維)、索羅納(粟米)、再生聚酯、亞麻及有機綿。尼龍和聚酯纖維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塑膠化合物,生產過程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粟米、竹子、樹木可轉化為衣物原料,它們被視為天然物料。而回收聚酯是環保物料,由回收塑膠瓶和消費後的塑膠廢物製成,這些物料在製作成衣過程中碳排放量較少。天然物料並可被快速生物降解,相比起人造纖維如尼龍、聚酯等需要數百年時間才能分解,前者埋入土壤中在適宜的溫度下數個月至數年即可降解。」再造校服更耐穿 天然及環保物料分解成為纖維後,再以紡紗的過程製成衣服,不同的物料各有優缺點,Paul表示:「索羅納是一種主要來自粟米的聚合物,生產過程消耗的能源較少,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少,衣服不易褪色、起毛球。竹纖維是一種以竹草漿為原料製成的天然紡織品,竹是一種生長快速的植物,故此所需的資源較少,然而不能100%全使用竹作衣物的原材料,製作過程需要混合其他物料。萊賽爾是一種由尤加利樹漿製成的織物,製作過程相較於棉織品耗水量更少,不會釋放有害化學物質,並採用回收溶劑,然而樹木生長慢,成本也相對高。膠樽切碎成粒狀加熱溶化,透過微孔擠出製成紗線,使用回收聚酯(膠樽)可減少垃圾場和海洋中的塑膠廢物量,但生產過程中需額外處理受污染的塑膠材料,回收及淨化過程需要一定成本。購買環保物料製成的衣服可能更貴,但原本洗五十次就爛的衣物,現在洗八十次才爛,長遠來說更抵穿。」Paul向記者展示藍白色環保校服與傳統校服,外形幾乎一模一樣,記者觸摸兩款校服,發現環保校服的手感更順滑柔軟,質感更像速乾的運動服,而傳統校服則較為「硬身」及較容易有縐紋。另一件深藍色的針織外套與一般冷衫無異,手感扎實,其實是由酒店床單分解再造而成。從小灌輸環保概念 原定於8月1日生效的垃圾徵費計劃,現已宣布暫緩,Paul表示:「香港設置了2050年碳中和目標,如果什麼都不做,只會原地踏步,很多城市如悉尼、墨爾本及鄰近地區台灣等,垃圾分類及收費制度已實施多年,這些地方全部都以垃圾徵費為第一步,香港亦應該跟上步伐。」大眾對於升級再造衣物、環保材料等方面知識不足夠,Paul認為應從小教育,提升環保意識,「穿着環保校服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刻地理解可持續性的重要。公司與多間綠色學校合作,他們由綠化開始,再到節能,並會選擇環保校服。對於一般學校而言,推廣環保校服仍存在困難。公司一方面引入更多種類的環保物料,另一方面亦會繼續在學校舉行環保講座,推廣可持續服裝的好處。」Paul於今年舉辦了「抗菌及衣物回收再生導覽團」,向學生展示元朗綠色工廠的環保抗菌校服布料處理技術,以及衣物回收流程,他認為:「香港的工廠愈來愈少,透過導覽活動引領學生探索再工業化的綠色工廠,了解環保制服的製造過程。參加的小學生都很驚訝原來粟米也可製成衣服,很感興趣。而中學生則會思考更現實的問題,有學生問我,如果加入這一個行業有什麼前途。透過這些導覽團,可以讓更多人從小認識設立完善垃圾分類及回收制度的重要性,並逐步推廣源頭減廢觀念,同時帶出時尚圈的循環經濟應由環保原料開始,透過永續設計減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