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香港創科發展需求

業界倡北都拓建數據中心

来源:香港商报    2024年08月26日    版次:A01

電力接駁是數據中心營運商其中一個重大難題。圖為將軍澳創新園的數據技術中心(DT Hub)。

▼洪文正稱,「數據過河」肯定利好香港發展數據中心業務。

▼黎尚文表示,大型外企在香港應用及加大對AI的投資,加大了香港對數據中心的需求。

▲蕭亮輝強調,香港有健全法規,以及英文獲廣泛使用,均有利數據中心在香港營運。

▲翁加田指,香港部分工業大廈未能符合從事數據中心的要求。

數據中心是香港發展創科的重要後盾,人工智能(AI)、大數據分析以及雲端運算等均需要大量數據儲存,加上乘着「數據過河」的效應,未來市場對香港數據中心需求勢必與日俱增。業界倡議,隨着新田科技城及河套區等大型科技基建陸續推進,當局應在北部都會區拓建數據中心,才能讓創科發展效益最大化。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世邦魏理仕工業及物流部執行董事兼主管黎尚文受訪時表示,當前任何行業皆涉及AI及雲計算,且兩者的用電需求高達40千瓦至50千瓦,遠較一般企業的5千瓦至8千瓦為高,「上述行業的用電需求龐大,間接推動香港數據中心的需求」。他又指,大型外企在香港應用及加大對AI的投資,亦加大了香港對數據中心的需求。

港建數據中心

有利條件多

「香港位處亞太區樞紐,甚少有自然災害,加上跨地域的光纖電纜亦會路經香港,是設立數據中心的好地方。」戴德梁行香港董事總經理蕭亮輝強調,作為國際城市,香港的航空、海運及金融行業對數據儲存有龐大需求,加上香港有健全法規,以及英文獲廣泛使用,均有利數據中心在香港營運。

落馬洲河套區及新田科技城兩大創科園區正在加緊建設,黎尚文稱,日後該兩處的數據中心,應與該區的重點開拓產業,如電動車、生命科技及生物醫藥等結合,「讓數據中心成為香港日後新的產業的一部分,而非單純興建數據中心。」

去年香港與內地簽署俗稱「數據過河」的協議,即容許內地敏感個人數據流動到本港。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會長洪文正稱,「數據過河」肯定利好香港發展數據中心業務,若香港擁有來自廣東以及全國的數據,香港發展與數據相關的產業時,便會擁有很大的優勢。

傳統工廈改建難符要求

雖然近年不少內地或海外的電訊商來港開設數據中心,但香港絕大部分傳統工廈卻不能符合改建為數據中心的要求。

仲量聯行香港資本市場部機構投資者及工業房地產負責人翁加田指,香港的工業大廈大部分早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建,原本都是從事輕工業,因而未有加大承重量;加上樓底高度一般只有2至3米,因而未能符合從事數據中心的要求。

蕭亮輝指出,數據中心普遍要求樓底高度須達4.5米,但粗略估算,香港只有5%的工業大廈及貨倉符合上述要求。另外,當前香港一般工廈的承重量只有每平方呎150磅至250磅,低於數據中心所需的每平方呎250磅至300磅。他又表示,雖然香港的工廈近2萬幢,但至目前為止,只有10幢工廈成功改裝為數據中心。

洪文正強調,單憑活化工廈,並不足以發展數據中心,「因此,要循河套區或洪水橋等新發展區入手,推動增加香港從事數據中心的土地供應。」

港數據中心市場亞洲第二

除了傳統產業對數據中心具有巨大需求外,雲計算、虛擬實境(VR)、AI及大數據分析等也將成為數據中心需求的催化劑。高力國際引述數據顯示,2019年香港已約有29.2萬家、即約85%的企業使用雲端運算服務;另據仲量聯行今年初發表的《2024年全球數據中心展望》報告指,隨着AI需求持續增長,數據中心的存儲容量預料將由2023年的10.1皆位元組(ZB)(註:1ZB=10億TB)增至2027年的21皆位元組,期間年複合增長率達18.5%。

戴德梁行去年2月發表的《全球數據中心市場概覽》指稱,香港數據中心市場分別列全球第四和亞洲第二。港府於2022年12月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預計,至2026年香港數據中心的總樓面面積將達150萬平方米,屆時香港數據中心市場價值料將升至24.6億美元(約190億港元),較2021年的估值高出7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