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快雪時晴 舞與武展書聖才情

「快雪時晴」一句源於王羲之寫給友人的手帖,短短四字捕捉了風雲的瞬息萬變,瀟灑的書法反映出筆者的闊達氣度。香港舞蹈團與之同名的新作化舞軌為筆迹,在糅合藝術科技的空間裏,演繹書聖的紙上才情。

来源:香港商报    2024年10月05日    版次:A05

楊雲濤表示舞團向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創作。

《快雪時晴》糅合書法、武術、舞蹈及藝術科技,帶觀眾從嶄新視角欣賞中國傳統美學,被選為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演博節目」。

張瀚謙收集舞者的動態和腦電波數據,創出會動的書法線條。(攝影:Ruth)

記者:Ruth(部分圖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大型舞蹈詩《快雪時晴》由舞團藝術總監楊雲濤編導,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作品用上以「氣」為本的太極,與舞蹈結合:「『氣』指的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力,是中國重要的哲學觀念,貫穿各種藝術形式,像舞蹈、書法都講究氣韻,與注重『形』的西方藝術不同。為何我們覺得王羲之的書法行雲流水?因為能感受到他寫字時那股流動的氣。」是次出演的舞者深耕武術7年,為表演練習太極約半年,將以剛柔並濟的肢體語言,體現王氏書法的雄逸與姿媚。

用舞蹈表達含蓄情感 舞劇取材自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初月帖》、《奉橘帖》及《喪亂帖》,均為他寫給密友的書信。這些手帖僅數十字,沒有抒發筆者遠大的抱負,只有平常問候,「就像手機短訊般,是私密的。」幾封手帖言簡意賅,盡在不言中,「如《奉橘帖》只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一句,樸實親切,反映了王羲之與友人的君子之交。」《喪亂帖》中,王羲之向友人抒發祖墳遭破壞的悲痛,為舞蹈定下基調。「那個時代戰火四起,但從這些手帖能看到王羲之對友人的關懷、對生命的希望沒有改變,我用舞蹈表達的並非故事情節,而是這份含蓄卻誠摯的情感與意境。」

腦電波技術融合演出 是次演出結合多媒體藝術,多層次展現書聖的筆墨風姿。為演出設計新媒體藝術的張瀚謙,擅長糅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藝術科技,他在受訪時表示,十多年前已在研究如何以新方式表現書法。「中國文字的載體不斷改變,從在石頭、甲骨上刻字,到在竹簡、紙張上寫字,演變出不同的書體。數碼年代,打字逐漸取代寫字,未來人甚至可能用腦電波溝通,讓人思考書法將來會以什麼形式存在。」這個想法啟發他以腦電波技術、生成式AI等近年興起的科技,為書法創作流動的新載體,於香港舞蹈團的舞台呈現。他的其中一個作品,創作過程讓舞者手執動態捕捉器材,猶如運筆,在空中揮毫。「我請舞者代入手帖中的情感,透過想像王羲之身處的時代,引導動作,讓身體成為書寫的媒介。」張瀚謙並將所錄得的「筆劃」結合舞者的腦電波數據,創作出千變萬化的線條,配合舞者肢體的軌迹,層層相疊,相映成趣。 除了新媒體作品,張瀚謙並回歸傳統,利用練書法用的吸水紙於舞台搭建景觀,並搭配滴水裝置,為舞者提供「墨水」,用身體在舞台上「寫書法」。舞台上轉瞬即逝的美感,或許會讓觀眾品味到劇場外「快雪時晴」的世界。

節目詳情

日期:10月11日至14日

時間:晚上8時(10月11日、12日及

14日)、下午3時(10月12日至13日)地點: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門票:HK$200至HK$1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