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商报 2024年10月19日 版次:A05
日常生活中感到緊張,繼而出現肚痛、肚瀉等症狀,可能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腸胃肝臟專科醫生薛立威將為讀者講解此病症的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坊間經常聽到「玻璃肚」這個俗稱,其實是指腸胃十分敏感,進食後很快便會肚痛腹瀉,有可能是患有「腸易激綜合症」(又稱「腸躁症」)。腸胃肝臟專科醫生薛立威表示:「本港大約有10%至20%人患有此症,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種功能性腸胃問題,由腸道蠕動不協調造成,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醫學界暫時對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未有結論,但在多年研究之下,暫時傾向以下幾個學說,包括腸腦軸線的關係,人體的腦和消化道有着關連,當出現情緒問題、緊張、壓力等,均有機會令腸道蠕動和抽搐,以及與腸道細菌失衡、神經內分泌失調、內臟超敏反應等有關。」有指生活環境、壓力、睡眠質素都有機會引起此症或影響病情,薛醫生解釋:「腸胃消化系統與腦部情緒有很大關係,有人緊張時會肚瀉,或休息不足時會便秘。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症患者中,約八成同時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什麼人士較易患上腸易激綜合症?薛醫生指出:「腸易激綜合症一般在年輕時病發,40歲後較少有初發的病人。年輕、女性患者佔比較多,男女比例為1:1.6,部分患者中學時代已經受此症困擾,學生出現相關症狀的比例高達兩成多,女士比較多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研究發現女性的性激素如雌激素、黃體酮可能是原因所在。」
如何診斷
醫生會透過問症和身體檢查,評估病人是否患上腸易激綜合症,同時排除其他腸胃病的可能性,薛醫生表示:「有需要時會抽血檢查,進行大腸內視鏡。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而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1天的復發性腹痛,伴隨下列合併症狀至少兩項以上,包括腹痛與排便相關,有排便頻率的變化,如從每天排便3次以上,轉變成每周排便少於3次,以及糞便外觀形狀有所改變,如排出的糞便從軟便、水瀉,轉變成顆粒狀或不易排出的硬便,即可診斷為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綜合症症狀與腸胃炎有重疊,分別是腸胃炎一般是一次性或偶發性,而且腸胃炎會使人嘔吐。嘔吐並不是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腸易激綜合症暫時沒有藥物根治,薛醫生解釋:「藥物只能紓緩病徵,如緩解腹痛及脹氣主要用抗腸痙攣藥物,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則用止瀉劑,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則鼓勵患者多攝取纖維,視乎嚴重程度採用不同的瀉劑。如病情非嚴重,患者可先由調整飲食習慣來控制腸躁症。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不一,患者應選擇少食多餐,適量食物分量有助維持健康的腸臟蠕動,並攝取充足膳食纖維。患者亦可以留意近年流行的LowFODMAPDiet(低腹敏飲食),高FOD-MAP食物在小腸道較難被消化或被吸收,會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孿。」
護腸小貼士
除了應減少進食高FODMAP食物,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也能預防腸易激綜合症,薛醫生建議:「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要避免高油脂食物、未經煮熟的蔬菜或含咖啡因的飲料。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可攝取較多的纖維,如蒟蒻、燕麥等。保持正面心境健康情緒,規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養成運動習慣,如有症狀及早檢查,了解身體狀況。」記者:嘉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