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辦首個深港馬拉松測試賽

深圳灣管制站2.23暫停通關9小時

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2月14日    版次:A03

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全運會田徑(馬拉松)測試賽新聞發布會,發表2025深港馬拉松路線圖。

【香港商報訊】記者蔡易成、李銘欣報道:2025深港馬拉松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會)田徑(馬拉松)測試賽本月23日舉行,深港兩地昨日均有舉行記者會介紹細節。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鄺兵,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何建輝,南山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莫士龍講述籌備情況;香港方面則有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全運會香港賽區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與多位紀律部隊及部門官員講述當天交通安排。

首次實現粵港共同辦賽

鄺兵表示,十五運會田徑(馬拉松)項目布局深圳,作為十五運會創新競賽組織方式的兩大賽事之一,比賽路線選取深圳灣口岸通關串聯深港兩地,充分發揮十五運會在推動區域一體化、粵港澳融合發展、增強國民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會關注程度高,意義影響深遠。

他又指,今次賽事是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的測試賽,開全運會歷史先河,首次實現粵港共同辦賽,深圳灣大橋也首次成為比賽賽道,深港兩地打通粵港賽事銜接機制,也開啟了兩個都市在體育合作與交流方面的全新篇章。

採用智慧科技進行實時掌握

何建輝稱,今次比賽實現了重大創新,建立了「深圳賽區執委會+香港全運會統籌辦」的聯合指揮體系,涵蓋競賽、安保、醫療、交通等各個層面的聯絡協調機制,實現了跨境事務的無縫銜接和綜合保障的高效協同,首次實行兩地裁判員分段負責機制和安保醫療接續保障機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粵港共同辦賽。這種跨區域全方位保障的辦賽模式,為粵港澳三地體育賽事互聯互通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未來體育灣區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智慧科技應用方面,賽事全程採用人臉識別技術、車輛在途監管和實時定位等數字化技術全程跟蹤人員和車輛軌迹,對賽事人員和賽事車輛實施全過程、全流程的管控,同時通過無人機跟拍、賽事直播等技術對賽事進行實時掌握,開展賽事管理和應急指揮。

在口岸通關環節,創新採用「人臉識別+手環定位+計時計分」三重核驗防控機制,實現了人、車、物「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的口岸無感智慧通關,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保障了參賽選手能夠快速進入比賽狀態。

香港賽段預計2小時內完成

楊德強表示,香港賽區在籌備過程中借鑑了內地舉辦大型賽事的經驗,特別是在去年11月與珠海賽區順利完成跨境自行車測試賽後,將相關經驗應用於本次馬拉松測試賽的競賽組織、安全保障和醫療保障等方面。

楊德強續稱,賽道全長42.195公里,香港段21.841公里,深圳段20.354公里,起點和終點均設在深圳灣體育中心,途經深圳南山區、前海自貿區和香港元朗區。全程採取閉環管理,不設公眾觀賽。比賽設男女子兩個組別,女子組在上午7時起步,男子組在早上7時半起步,選手跑約2公里後,就會由深圳灣口岸進入香港,香港賽段預計在2小時內會完成。

比賽當日深圳灣口岸於凌晨2時至早上11時封閉,往來深港的旅客可選擇使用其他口岸。運輸署首席運輸主任王伯健表示,按過往星期日的數據,上午6時半至11時的時段,出入境南北方向共約有2.6萬人使用深圳灣口岸過境;而跨境私家車在封閉的時段出入境共有約2000架次車流,其他口岸有足夠空間容納由深圳灣口岸轉移過來的人流及車流。

深圳灣口岸當日凌晨2時至11時關閉

香港段賽道每2.5公里設一個補給站,共8個,為運動員提供飲料、水和選手自備飲料。消防處及醫管局制定了完善的醫療保障及應急救援計劃,路政署負責檢查和維修沿途路面,確保賽道適合進行高水平長跑比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