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水源情 滋養愛國根

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6月27日    版次:A02

藍蓮

由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主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協辦的「東江水源考察之旅」本月25日啟程,近600名本港中學生、老師及青年義工乘旅遊專列北上,實地走訪河源萬綠湖、新豐江水庫大壩及江西贛州三百山等水利與生態熱點。這是歷來規模最大的香港青年東江考察團,隊伍當中既有首次踏足內地的本地學生,亦包括少數族裔。港鐵旅遊專列直達河源,既體現粵港基建「軟硬聯通」的速度,也讓同學們在登車一刻起便能夠感受「同飲一江水」的深情厚誼。

國家安全可觸摸感知

國家每年投入專款,為確保下游城市與香港供水安全,主動犧牲庫區發電利益以優先保水質。正是這份跨省、市、族群的守望相助,將「飲水思源」四字具化為青年眼中的家國責任,他們發現自己身處的城市與內地血肉相連,民族情感、公共衛生至氣候挑戰,早已形成命運共同體。

《香港國安法》自2020年6月30日正式實施至今已近五年,教育局制訂《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強調「全方位、體驗式」學與教。本次考察正是「行萬里路」的生動示範,由基金會全額資助近200萬港元旅費;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統籌行程;港鐵及內地鐵路部門安排專列與口岸協調,讓同學體驗高效通關與綠色交通。團員包括少數族裔學生,他們在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與河源恐龍博物館中,與本地及內地同齡人同組研習、共同完成水質小測試與生物多樣性觀察,加深彼此文化理解與國家歸屬感。行程亦涵蓋水利工程、企業實習、考古地質與紅色歷史,把國安教育、STEM、歷史人文融會貫通。

教育局未來可將此模式推廣至能源、糧食、網絡安全等重點領域,例如帶領學生走入廣西「西電東送」龍頭水電站,赴重慶果園港了解長江航運安全,參觀北京冬奧氫能保障系統,讓「國家安全」不再停留於法律條文,而是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生活場景。

鼓勵各界「走出去、看祖國」

「飲水思源」不應止步於水資源。粵港澳大灣區正從「基建互聯」邁向「產業共建、文化互融」新階段,香港可藉助以下三條路徑,擴大「源頭教育」外溢效應:一是結合北部都會區及深港科創走廊建設,讓青年參訪河套港深創科園、高鐵車輛段、前海榕樹灣等,了解科研安全、數據安全與交通安全;二是由工商界、專業團體舉辦「供港物資安全鏈」考察,如赴海南觀摩「南繁種業」、赴煙台考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強化政商界對國家安全與供應鏈韌性的理解;三是依託扶貧協作與鄉村振興項目,帶領長者、少數族裔、基層家庭走進廣西百色、貴州畢節等地,深化公民對食水、糧食、公共衛生安全互依關係的體認。

東江之水奔流不息,正如國家對香港的關懷綿延無盡。值60周年之際,香港各界應持續以「源頭教育」深化國民身份認同,學校將考察成果融入常規課程;青年組織把體驗轉化為志願行動,如製作多語種「東江水故事」電子書分享至社區;政府部門則進一步開放資助,鼓勵社會各界「走出去、看祖國」。

東江水日夜奔流,成為聯繫香港同內地的生命線,更見證粵港兩地風雨同舟,祖國與香港血脈相連。當維護國家安全成為全民自覺,愛國愛港蔚然成風,香港定能在由治及興的新征程上,以更堅定的步伐、更開放的胸襟、更自信的姿態,與祖國同行、與世界交往。一脈水源情,滋養愛國根,青年所見所感所悟,必將化作推動香港長遠發展的蓬勃動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