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7月16日 版次:A01
用美國人的話說,此刻正是sizzling(熱爆)時間!當36℃的高溫讓大多數北京人耳旁彷彿幻聽到油煎食品時平底鍋發出的「噝噝」聲,那個62歲的男人卻跨越太平洋,至少提前72小時抵達中國首都,依舊穿着標誌性的皮衣。
甚至,現在他還有了一個新的綽號:四兆男。
英偉達第一次出席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第三屆鏈博會),注定會成為一條熱點新聞。但如果由創始人黃仁勳親自壓陣,自然就增添了更多的含義。何況,他還罕見地決定在今天(7月16日)的開幕式上發表演講,且全程用中文。他本人坦言:「真的好緊張!」
在英偉達剛剛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企業之際,黃的到來勢必颳起一陣旋風,但這仍不足以解釋其為何打出如此高的提前量。
「別忘了,祖籍浙江青田的黃仁勳有一位極出名的同鄉前輩,明初劉基劉伯溫。後者有一句傳世名言,辭其名受其實。」一位北京權威觀察家表示,「如果1月20日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宮宣誓儀式都選擇迴避,那麼,在中美就芯片/稀土問題持續爭拗的敏感時刻,黃在北京逗留如此長的時間,就一定有着更為重要和迫切的任務——既是為了英偉達自身的利益,也可能涉及到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在人工智能領域新的平衡點。哪怕,只是短暫的!」
只是,永遠一臉微笑的黃,內心仍然焦慮着。而這種不安,又源自專業競對與地緣政治兩個層面。
一般而言,失敗者鮮有機會撰寫歷史,但科技企業史除外。後者的歷史,從來是由失敗者和勝利者共同書就,因為每一個勝利者都有着失敗者的教訓,而每一個勝利者都有可能再次成為失敗者。對於英偉達,目前除了要警惕美國本土幾位巨頭金主,在每年斥資數千億美元購買產品後隨時可能準備不讓他獨享這一市場;而來自中國的挑戰者儘管目前還相當孱弱,但似乎也不會放棄「對齊戰略」。
6月30日,41家中國本土公司同時申請A股上市,來自北京的摩爾線程和來自上海的沐曦集成最受關注。上述兩家公司,就是國產GPU四小龍的成員。有意味的是,兩家分別誕生於2020年秋天的公司,其高管層卻有着濃重的英偉達和AMD背景。其中,摩爾線程董事長張建中本就是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離職前,他已為黃仁勳服務了整整15年。
但真正的大佬,還是華為海思。就在7月11日,即黃仁勳抵京前兩天,華為宣布擬將AI芯片設計由之前針對專項任務的ASIC(專用集成電路),轉向通用性GPGPU,一種編程更靈活、執行多任務、可展示更大兼容型的通用性GPU。
好了,終於可以揭盅黃仁勳提前抵京的真正任務了。除了7月14日拜會雷軍,探討與小米在智能家電、數據中心,特別是自動駕駛領域的芯片合作外,7月15日他正式宣布向中國市場恢復銷售H20芯片。同時,在9月份還會推出專供中國的新GPU B30。據稱,後者性能為H20的75%,更多用於小型客戶輕量訓練需求。
此前的4月17日,黃仁勳本年度第二次訪華時堪稱「閃電」。其主要原因,是美國突然宣布禁止該公司向中國銷售已被閹割功能的H20芯片。為此,英偉達被迫宣布減記55億美元。
「這當是此前中美倫敦磋商的具體成果之一。」北京的分析家們表示,只是現在由當事人本尊來宣布,但並不排除白宮或英偉達方面擔心中國自身科技力量索性破釜沉舟打破壟斷,所以要用H20或其他閹割功能的產品延滯這一進程。
此外,英偉達當然也要考慮自身權益。數據顯示,英偉達最新一個財季來自大中華區(含香港)的營收達55.2億美元,佔當季公司總營收的12.55%,按年增長121%。然而,這主要源自中國客戶需求井噴導致基數放大。雖然黃仁勳一直表示「中國是不可替代的市場」,但歷史上中國區營收佔比最高曾摸至25%;而去年,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從95%跌至50%。
沒錯,黃仁勳就如同奧利奧夾心餅乾中那一塊添加了甜味劑、乳化劑和油脂的「creme」,很可口很美味,卻不能獨立存在。想想,為何他在赴中國前要專門接受CNN專訪,還強調中國軍方不會使用英偉達的GPU?為何美國參議院兩位跨黨派議員要專門致信黃,讓他在京期間避免與美國出口限制名單上的實體單位領導人接觸?
與此對應,大半個月前,鏈博會組織方還要求本土媒體對於英偉達首次參展保持緘默。甚至在7月11日,即東盟外長吉隆坡會議結束後,馬來西亞官方立刻宣布,美國高性能人工芯片納入「戰略物資清單」,所有出口和轉運過境需取得「貿易許可」並立即生效。這,很難不令外界聯想起74年前大馬自產的橡膠,同樣也有過這般待遇。
然而,為了英偉達,終究還要再赴東方一次。在空氣「噝噝」作響的熱浪中,黃仁勳今年第三次抵達北京,穿着他那標誌性的皮衣。
香港商報記者 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