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詐騙陷阱 完善防詐體系

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7月16日    版次:A02

藍蓮

警方近日在防騙專頁「守網者」發文指出,過去兩星期,接獲超過50宗網上情緣騙案,共損失逾1800萬元。整體而言,2025年首五個月本港共錄得2574宗電話騙案,按年上升近兩成,雖然損失金額約4.3億元較去年同期回落六成半,但仍處高位,顯示詐騙活動並未減弱,只是更趨隱蔽與針對性。令人關注的是,內地來港升學的「港漂」學生也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目標,49名內地學生受騙,損失金額高達4400萬元,也有女子透過社交平台與騙徒發展網戀,被誘導在虛假投資平台註資,最終損失慘重。

情緣和電話仍是騙案主流手法

從分析數據可見,情緣騙案與電話騙案仍為主流手法。情緣騙案多從社交平台開始,騙徒一開始會以留言、私訊展開對話,漸進式建立情感依賴,再以「投資良機」、「短期高息回報」作誘餌,將受害人引入虛假平台。受害人初期或能「成功提現」,進一步放下戒心,直到無法提款時才驚覺受騙。這類手法尤其針對中年及單身人士,利用其對情感寄託的渴求進行情緒勒索。而電話騙案則多針對初來港的大學生,包括假冒執法人員指稱涉及犯罪、假冒中介推薦工作、虛構租屋合同等,令受害者因信任權威或對香港制度不熟而中招。騙徒的語術訓練有系統,能迅速突破人心理防線,加上受害人社交圈尚未建立,缺乏即時求助對象,往往導致一錯再錯。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愈來愈多騙徒利用受害人的數字足迹進行詐騙。例如利用社交平台公眾帖文或個人資訊,分析受害人喜好、生活習慣與交友情況,再有針對性地制定騙局劇本。不少詐騙信息與對話設計極為真實,甚至配有偽造證件、網站與App界面,令受害人難以分辨。手法結合AI生成語音或人像影片的風險,假冒親友、官員或客服等,詐騙甚至發展至不再依賴陌生信息,而是透過模仿熟人語氣、借用他人的真實資訊出擊,令人防不勝防。

面對詐騙日益精細化的趨勢,個人防詐意識必須與時俱進。市民在網上交友、下載應用程式、接收來電或從事金錢交易時,務必保持高度戒心。簡單如不點擊不明鏈接、不提供個人資料、不向陌生人匯款,已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若涉及投資、借貸或轉帳時,務必核實對方身份,並諮詢親友或學校工作人員,避免獨自決策。來港留學生應善用校園資源,如學生事務處、迎新活動與內地學生社群,構建生活與信息的安全支持網絡。切忌輕信來歷不明的網友、招聘信息或客服電話,即使對方態度友善、證件齊全,也須再三查證。

防詐體系仍須不斷升級

政府近年來雖已加強宣傳與介入,但在詐騙手法與科技演進面前,防詐體系仍須不斷升級。警方聯同國家反詐中心、移民局及入境處,針對港漂學生製作防騙視頻,提前向學生與家長發出警示,做法值得肯定。然而,防詐不能止於宣傳,更需制度性的支持與快速反應。建議政府與金管局合作,強化銀行與電子支付平台的實時監測與凍結機制;同時促使通訊平台與社交媒體對虛假帳戶、釣魚鏈接設自動過濾與舉報系統;並要求地產代理、職業介紹所等與學生接觸頻繁的行業,接受基本防詐培訓,提高識別力。

此外,跨境騙案已非新事,警方可進一步深化與內地執法部門的協調聯動,建立快速追蹤與凍結資金通道。港府亦可考慮在出入境口岸設置「防詐導引站」,通過多語言短片、實例展示與懸疑劇場等互動形式,強化訪港人士與留學生的第一道警覺意識。針對長者群體,政府亦應通過社區中心、電台、報章與長者學苑等進行恒常性教育,並鼓勵家庭建立反詐「陪審制度」,凡涉大額轉帳須先與親人商討,增加防範機制。

防詐已成為全民抗戰,這不只是保住金錢那麼簡單,更關乎資訊素養、制度信任與人際關係的穩定。唯有政府、學界、科技平台與市民協作無間,建立全面、靈活與具前瞻性的防詐網絡,香港社會方能在數碼風險時代中安然前行。防詐工作需要多方協同,從個人防範到制度建設,從教育普及到執法監管,必須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防護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