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8月25日 版次:A02
立法會議員 葛珮帆
近日,內地培訓機構「摘星DSE」與香港崇正中學的「借殼辦學」協議引發社會震動。這一操作以提供香港學籍為誘餌,實質疑涉違規,機構更向內地家長收取每年高達19萬元的費用,這竟是香港教育局核准收費標準的五倍之多。更令人憂心的是,不良中介同步鼓吹「無需來港就讀,即可通過自修生身份考取DSE並獲取香港政府資助學位」的移民捷徑,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兩股亂流交織,不僅暴露跨境教育監管的脆弱性,更直接拷問香港教育的公信力根基。當教育淪為商品化工具,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正遭遇信任危機。
崇正中學與摘星的合作名為「合辦」,實則遊走於法律邊緣。若屬單純場地租賃,摘星作為內地機構在香港辦學必須註冊,若涉及教學外包與學籍轉移,則觸及香港《教育條例》的監管紅線。實際操作中,摘星以「保錄香港名校」為宣傳噱頭,其微信公眾號高調展示今年288名自修生中285人獲港大、中大、科大錄取的「戰績」。這種將學籍與學位異化為商品的模式,本質是利用內地家長對香港學制的信息差牟取暴利,變相透支香港教育信譽。
監管失焦成跨境教育協作困境
現行DSE自修生制度存在漏洞,要求僅需年滿19歲或曾應考,即可報考,無戶籍、學籍或居住要求。這一寬鬆門檻被中介扭曲為「升學移民」通道。儘管考評局指2025年達到學士學位要求的日校考生人數增加764人(佔比38.5%),未受自修生影響,但家長質疑的焦點在於資源擠佔的長期風險,即若放任「假自修生」激增,本地生升讀頂尖學府的機會可能被稀釋。
監管失焦成為跨境教育協作的制度困境,香港對私立學校與境外機構的合作長期缺乏清晰規範。崇正事件後,教育局僅依據《教育條例》暫停該校部分營辦活動,卻未觸及跨境辦學監管的深層矛盾。「借殼辦學」往往利用「跨境操作、兩地脫管」的盲區。摘星在深圳運營,卻銷售香港學籍套餐,中介通過內地社交平台招生,規避香港法律管轄。香港若無法與內地教育部門、市場監管機構建立即時通報與聯合執法機制,灰色產業將始終在監管縫隙中滋生蔓延。
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核心優勢,在於其五所大學躋身全球百強的學術聲譽與高度國際化的教育環境,但「借殼辦學」亂象正腐蝕這一根基。當香港學籍被明碼標價、DSE公平性遭廣泛質疑,國際社會對香港教育的信任度必然下滑。長此以往,香港對頂尖人才吸引力將減弱,最終動搖其「區域知識創新樞紐」的戰略定位。
絕不能任機構以「賣學位」套利
特區政府正積極擴容國際生源,將資助大學非本地生限額提升至40%。然而,政策初衷是吸引優質人才,而非縱容機構以「賣學位」套利。更嚴峻的是,當資源向商業化項目傾斜,可能擠壓對本地科研與師資的投入。香港近年定位從「學生樞紐」轉向「知識創新樞紐」,強調高校與企業的研發合作,如InnoHK平台引進28所國際實驗室,但若基礎教育監管失序,高端知識生產亦將成無源之水。
為針對上述問題,必須緊急修補監管漏洞,明確私立學校跨境合作的法律邊界。例如限制用途,若出租校舍,嚴禁涉及學籍掛靠,校方須對承租方負連帶責任;課程外包須經教育局審核權責劃分、收費標準與品質評估機制;針對自修生制度,考評局應加強審核學歷證明,對無法證實合法在學身份者拒絕報考。同時,加強打擊「借殼辦學」及巡查高風險私校。
根治亂象亦需內地與香港協同,可透過成立聯合工作組,整合香港與內地相關部門的資源,建立機構黑名單與即時資訊共用機制,並加強源頭打擊虛假宣傳,嚴打標榜「來港保錄DSE」等等廣告,香港同步查處關聯中介。以及設立家長教育節點,在深圳、廣州等需求高地開設諮詢點,普及香港學制與升學政策,破除信息不對稱。
為重塑樞紐競爭力的長效機制,香港須強化知識創新樞紐功能,推動高校與業界深化應用研究,以科研價值吸引真正人才。同時優化國際生結構,在提升非本地生限額同時,通過獎學金與就業引導,吸引STEAM領域高潛力學生。以及建立教育品牌保護機制,對冒用香港院校名義的內地機構發起商標訴訟,維護學術聲譽。
唯有通過制度補漏築牢底線、跨境協作織密監管網絡、以知識創新重塑樞紐價值,香港教育才能從這場信任危機中重生,真正成為培育全球化人才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