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輝煌古蜀文明

版次:A06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01日

展覽共展出120件珍貴文物。

面罩。約公元前1300至公元前1100年,金。高17.5,寬31,深16厘米,2021年出土。

大神獸。約公元前1300至公元前1100年,青銅。高98,長104,寬39厘米,2022年出土。

扭頭跪坐人像。約公元前1300至公元前1100年,青銅。高48,寬15.5,深13.6厘米,2021年出土。

二號神樹底座。約公元前1300至公元前1100年,青銅。高94,底座直徑54.8厘米,1986年出土。

獸首冠人像。約公元前1300至公元前1100年,青銅。高40.2,長23.3,寬20厘米,1986年出土。

展覽以3D全像投影復原一號青銅神樹。

三星堆遺址被稱20世紀人類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出土文物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觀賞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日起呈獻「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展覽,展出120件距今2600至4500年的青銅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貴文物,近半數展品為2020至2022年間三星堆遺址最新發掘的文物,部分更是首次在四川省以外展出。

記者:Janice 攝影:馮瀚文

是次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和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主辦,揭開了香港故宮的「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系列展覽」的序幕,系列聚焦以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四川地區考古新發現,展品出土自成都平原地區的三星堆、金沙和寶墩等遺址。

文物具地域特色 以四川三星堆文化為代表的古蜀文明,展現了長江上游同時期古代文化的傑出成就,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造型生動,內涵豐富,極具地域特色,從造型到製作技術均源自黃河、長江流域,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發展、不同區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透過觀賞「凝視三星堆」展覽,可深入了解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在120件展品之中,有23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借出、於1986年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包括戴金面罩人頭像、縱目面具、獸首冠人像、大口尊和二號神樹底座等,及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借出、於2001年或之後出土的銅眼形器,及首度外借的商周玉鉞等珍貴文物。展出體積最大青銅面具 展覽分為「穿越之眼」、「三星堆的城市生活」、「三星堆的神與巫」、「三星堆的來龍去脈」共四個單元。最引人注目為第一單元中的青銅大面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王聖雨對記者表示,該展品是三星堆乃至世界目前發現體積最大的青銅面具,重約65.5公斤。「面具出土時右眼處有絲綢物料殘留,發現有墨迹,推測當時已有文字。」她表示,面具的臉、眼、耳等各部位為分開鑄造,再鑄接成形。面具整體線條流暢,予人肅穆威嚴感。王聖雨續指,展覽以「凝視」命名也別具意義,因三星堆出土人頭像的其中一個特點,是雙眼比例異常大,眼睛炯炯有神,令人們有種被「凝視」的感覺。參觀者站在人像展品之前,就像突破了時空限制,互相「凝視」對方。 另一件珍貴文物是金光閃閃的面罩,該展品是三星堆出土約10件金面罩中保存得最好、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件,重約350克,黃金佔比85%,還有銀和少量銅、鐵、錫等成分。邊緣向內捲,應附着在其他材質的人面形器上,但目前尚未發現完全對應的面具。三星堆新發掘文物 展品中有55件為2020至2022年間三星堆遺址最新發掘的重要文物,包括於今年7月下旬開幕的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展出的青銅神獸、眼形器、龍形器、虎頭龍身像、獸面鳳鳥紋玉方座等文物。據王聖雨介紹,扭頭跪坐人像是新發現的文物中造型最特別的器物:「三星堆四號坑出土了3件形態基本一致的青銅扭頭跪坐人像,展覽展示了束髮最高的一件,估計原本束髮有1.5米高。人像不論是屁股部位,還是小腿、手和腳的肌肉均具力量感。」她補充,原本中國雕塑發展最早可追溯秦始皇時期,由於三星堆的發掘,證明了3000多年前已存在雕塑技術。多媒體呈現古蜀文明 展覽廳設有十多個多媒體裝置,如採用虛擬修復技術,重建因結構安全問題,目前文物實體無法完成接駁拼合修復或原推斷為一體的數件文物。此外,展覽亦採用了沉浸式多媒體科技,展示三星堆博物館其中一件鎮館之寶「一號青銅神樹」,以3D全像投影1比1重現神樹的場景。三星堆人用銅、金、玉石表達對世界的理解和崇拜,青銅神樹是他們詮釋宇宙及神明力量的體現,在當時的社會和祭祀儀式中有重要地位,三星堆目前已發現六棵神樹,多媒體科技展示復原完成的一號青銅神樹,有三層九枝,上有立鳥、花朵、果實、帶翅懸龍、鈴鐺乃至金箔等,相當雄偉。配合同場展示的文物—二號神樹底座,從座上其中一個保存相對完好的小人像可見,曾握有禮器,樹枝上的環鈕推測用於懸掛飾物和銅鈴等。觀眾藉此可深入了解三星堆人的神秘宗教系統,並感受他們對神祇的虔敬之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