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10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01日
作者簡介:吳文豹,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自己的理論學說。
許多人都知道「是藥三分毒」這個道理。對於中藥「有毒」一說,中醫古著早有記載。二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就將中藥分成上、中、下三品,下品藥多數有毒,不能長期服用。所謂「有毒」,主要是指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及副作用,提醒人們中藥有偏性,必須謹慎使用。 中藥中確有少數藥物能引發不良反應,如植物藥中的川烏、草烏;動物藥中的蟾酥、蜈蚣、水蛭等。礦物藥的輕粉、雄黃、黃丹等。吸入少量砒霜粉塵,會出現頭痛、發熱、嘔吐、視力模糊、全身乏力、抽搐等症。但讀者不用擔心,中國目前應用的12807種中藥,可引發不良反應的只有120種,不到1%,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不超過50種,遠低於西藥的副作用。
說到有毒之藥,不少人會想到砒霜,因它經常出現在古裝戲劇,用以謀財害命。傳說中如服用0.001克砒霜就會喪命,但事實上,製成丸散劑後,砒霜可用到0.004克,如改用外敷,用量還可以再大一些。砒霜等藥,雖然有毒,但在經驗豐富的名醫手中,治療疑難雜症、重症都有很好的效果,如安宮牛黃丸、牛黃解毒片,都含有有毒的中藥雄黃和朱砂,但從古至今,活人無數,從未發生中毒現象。近代研究證明,雄黃可以治療白血病而得到醫學界公認。砒霜注射液治療原發性肝癌、白血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關於砒霜,在中醫歷史上有這樣的故事。清末民初,上海有一醫術高明的中醫,名叫張驤雲,求醫之人門庭若市。一天來了一位病人,骨瘦如柴,肚大如鼓,自述一天食飯二斤還吃不飽,但人卻越來越瘦,四肢無力。張醫切脈問症,按摸肚皮後,開出一張藥方,囑病人須餓肚一日,方可食藥。說三天之內病情就會好轉。病人但見處方上只開一味藥「砒霜四両」,嚇得半死。心想,砒霜是毒藥,誰人不知,何況要服四両?他想張醫是位名醫,應不會亂來,惟他仍自作主張先配二両服用,服後腹痛如絞,大便排出許多白色長蟲,便後頓感腹痛減輕、舒服輕鬆,全身也感有些力氣,食量見減少。
過些日子他到張醫處覆診,張醫問:「你沒有照我開的劑量服藥?現在就毫無辦法了。」病人說:「那我補吃砒霜二両不就可以了嗎?」張醫急道:「不行了,因你腹中蟲子太多,上次只服二両砒霜,沒有把蟲子全部殺掉,現在補吃,剩下的蟲子已學乖了,不會再吃你服的砒霜,蟲子不吃砒霜,就會被人體吸收,你就會中毒而死。」病人回家後,左思右想,決定補吃二両砒霜。果然不到一刻工夫,就中毒而亡了。所以說毒砒霜可以治病,但不當用藥,即可送命。 有些中藥被大眾認為無毒性﹐甚至是補藥,但若應用不當,沒有對病人「辨證論治」,同樣會令服用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令其有「中毒」的副作用。如體質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人參,服用後會出現大汗淋漓的虛脫現象,就是俗語說的「虛不受補」。現代研究發現,如每天服用人參超過30克,連服兩個月,就會有頭暈、煩躁、失眠、血壓升高等症狀,出現濫用人參綜合症。
所以說,即使是藥性無毒之藥、補益之藥,如果違背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而不綜合病人的病情、體質、年齡等各種因素開藥,良藥也會出現「毒性」。所以有人說:「甘草、人參也能殺人」。「是藥三分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