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白內障 延緩眼花問題

版次:A10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01日

眼科專科醫生李琬微指出,九成白內障都是因眼睛老年退化所致。

定期檢查視力,可以掌握治療白內障的最佳時機。

白內障是退化性疾病,如發現家中長者視力變得模糊、畏光等,應及早尋求眼科醫生協助。

微創水晶體摘除手術,利用超聲波技術將混濁的晶體分解並吸出,再換上人工晶體。

白內障成因與紫外線有莫大關係,在陽光猛烈的日子到戶外活動,宜佩戴太陽眼鏡。

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食物,避免攝取過多醣類及澱粉,有助控制體重,從而預防三高,減低患白內障的機會。

邁入60歲之後,若眼睛看東西越來越模糊,有可能是患上了白內障。白內障是退化性疾病,病發率隨年紀增加,患者平均年齡約65歲。記者專訪眼科專科醫生李琬微,講解白內障成因、分類及治療方法,提醒讀者要注意防曬、戒煙等,預防白內障形成。記者:Karena

白內障是全球頭號致盲殺手,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世界有近半成眼盲患者,因老年性白內障而失明。眼科專科醫生李琬微指出:「在眼球內瞳孔後有一個水晶體,它狀態健康時清澈透亮,能調節使光線集中在視網膜上,功能就像相機的鏡頭。年紀大後水晶體內的蛋白質退化,水晶體會硬化混濁,看東西時變得模糊,令視力日漸減弱。」分類及成因 形成白內障的原因很多,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李醫生解釋:「先天性白內障成因包括胎內感染、染色體變異,或患有遺傳病,如唐氏綜合症。後天性白內障可分為原發性和繼法性,原發性白內障是由於老年退化所致,是在長者中最常見的成因,60歲或以上的年齡群組超過八成人士做臨床檢查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繼法性白內障則包括因虹膜炎、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眼睛疾病所引起,或因嚴重糖尿病使眼內的液體含糖量偏高所導致,又或眼睛受到外力撞擊或異物入眼所引發。此外,吸煙、近視過深都會導致白內障。」白內障的形態也可以分類,李醫生表示:「核性白內障主要發生在水晶體中心核仁部位,通常病人會伴隨近視加深的症狀。皮質型白內障發生在外圍皮質層,漸漸向內生長而影響視力,病人較畏光,對強光敏感。後囊型白內障發生在水晶體後囊,視力下降比前兩種類型更快速,而且眼睛在越光的地方,就越看不清楚。」初期症狀 不少人認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會加快白內障的出現,但其實白內障形成主要與紫外線有關,李醫生指出:「暴露在紫外線下是引發白內障的主要原因,如漁民、農民、高爾夫球運動員、職業司機等經常曝曬並接觸到紫外線,皆會提高患上白內障的風險。」除了視力模糊,白內障還有其他症狀,李醫生補充:「白內障患者不論看遠或近的物件,影像都會變得模糊,且看起來有疊層、殘影的感覺,眼睛感到炫光、畏光,覺得光線周圍出現光圈分散,或是看晚間的路燈或車燈感到非常刺眼。有些病人出現眼睛度數變來變去的情況,如近視、老花突然加深、又突然降低。水晶體除了混濁,還會變黃,眼中世界就像變了色調,對比度、鮮豔度下降,變得像一張黃褐色的老照片。」治療方法 目前白內障沒有藥物治療,主要透過手術治理,李醫生表示:「利用手術摘除混濁的水晶體後,再用人工水晶體來取代原來水晶體的功能。現時手術技術進步,術後只造成微創傷口,如超聲乳化微創手術,另有飛秒激光手術幫助矯正散光和增加手術準確性。另外,人工晶體的選擇也有更多,如單焦距晶體、散光晶體、多焦距晶體,能同時矯正近視、老花及散光,令病人手術後減低對眼鏡的依賴。然而,所有手術都有風險,包括發炎後感染、不能夠完全清除白內障、玻璃體出血、視網膜脫落等。治療後也有病人在兩三年內出現後囊增生或者後囊混濁的情況,感覺像白內障復發,但實際上白內障是不會復發的,此時經醫生檢查後需要再接受激光手術治療。嚴重的白內障會導致青光眼,也可能會增加手術的困難度與併發症產生的機會,因此愈早治療愈好。」若是已經患有白內障,宜定期到眼科門診檢查,以免錯失手術時機。預防方法 手術過後,患者日常要多加注意保護眼睛,李醫生解釋:「手術後患者可能會眼乾不適,可多滴滋潤的眼藥水。日常要保持清潔,洗頭時要小心,並避免進行劇烈運動。手術後一個星期,生活大致上可回復正常,唯一要注意術後一個月內不可以游泳。不少人擔心手術後不能坐飛機,其實手術過程中不涉及氣體注射,因此飛機內的艙壓不會影響接受過這類手術的病人。無論是否患有白內障,日常防曬都非常重要,在戶外工作或是從事戶外活動時,最好佩戴防紫外線的眼鏡,又或戴帽子、持傘。除了預防白內障,也能保護黃斑點。另外,吸煙者是白內障高危險群,因此應及早戒煙。減少使用電子屏幕,保持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預防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都是預防眼睛老化的好方法。」白內障雖然是由老化引致,但透過及早預防,做好防曬、戒煙及控制三高,還是有機會延緩這種疾病的發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