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4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17日
自2020年全球爆發疫情以來,隨之伴生而來的是全球經濟的大衰退、大動蕩、大通脹。然而,中國在這一次曠日持久的全球大通脹過程中卻能夠獨善其身,不但沒有爆發明顯的通脹,甚至還需要通過調整貨幣政策來預防通縮的出現。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大的本領成為全球大通脹背景下的一塊淨土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來作出解釋。
第一,中國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超強供給能力。近幾年來,在美國圍堵中國的助推之下,隨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以及高質量發展成果的不斷湧現,中國幾乎實現了從低端、中端到高端製造的完整產業鏈。相對於中國國內市場需求來說,中國製造幾乎能夠做到擁有無限供給的能力,在強大的製造能力保障之下,國內市場需求卻沒有呈現大幅增加,從而使得整體物價水平能夠持續保持平穩。
國際市場需求出現萎縮
第二,中國國內市場需求增長有限。眾所周知,社會市場價格的總體水平不僅受國家生產供給能力的影響,而且同時也受到社會市場需求的牽動。分析中國經濟和市場當下的情況,市場供不應求而導致的通貨膨脹並不存在。一方面,中國的生產製造能力足夠強大,供給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中國的社會市場需求增長有限,特別是新冠疫情三年以來,大量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大多數中國人因收入有所下降,或成為失業一族,而普遍形成一種謹慎消費的風氣。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市場不僅不會引發物價普遍大漲而形成通脹,甚至在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不斷加速的背景下,有可能出現通貨緊縮。
第三,國際市場需求出現萎縮。如上所述,中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產業供應鏈基地,向全世界供應中國製造的產品,因此,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也會影響到中國國內的市場供應。新冠疫情以及全球大通脹讓包括歐美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消費能力大降,這從近半年來中國的對外出口數字表現便可知一斑,出口增長因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受到限制甚至出現下降,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眼睛向內轉向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這種市場環境和氣候滋生的是通貨緊縮的土壤,完全沒有通貨膨脹生存的空間。顏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