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港國際空港中心「半年報」靚麗
版次:A12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19日
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橫跨兩大關貿區且打通進出「雙向通道」。 通訊員供圖
【香港商報訊】記者冷運軍、郭美紅 通訊員廖昕、于珊、紀均報道:昨日,「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運行半年,交出亮眼成績單,累計進出口航次超1100個,重量約1160噸,貨值超5.2億元(人民幣,下同)。有香港企業代表指出,在空港中心各環節都實現了集約化運營,操作、安檢等費用也比香港優惠50%左右,企業綜合運營成本整體下降至少30%以上。
香港國際機場貨站功能前移
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是全球首個直達機場空側的跨境海空聯運項目,是廣東省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具體舉措和典型案例。經過半年的運營,空港中心項目不斷提質拓量,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有力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一體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推動南粵大地對外開放持續保持高水平運行。
空港中心打通進出「雙向通道」,滿足多元需求。對企業而言,空港中心相當於「城市候機樓」,它雖然沒有實體的機場航站樓,但遵循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統一運輸標準,被賦予獨立的航空代碼「ZTI」(東莞)標識,在國際航空運輸領域作為「始發港」和「目的地港」開展航空業務。同時,該中心是香港國際機場外置的允許不在機場範圍內實施安檢、打板的場所,相當於香港國際機場貨站功能前移至東莞,被譽為莞港深度合作的「超級項目」。在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空港中心項目橫跨內地與香港兩大關貿區,在硬件聯通、軟件銜接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突破與創新。其無可比擬的制度優勢為「東莞製造」乃至「中國製造」賣全球提供了堅實基礎和保障。目前,空港中心進、出「雙向通道」均已打通,業態發展更加平衡、多元,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在傳統陸路運輸進口模式下,貨物在香港機場提離後,需要運至香港中轉倉儲存,再通過中港車進境。現在通過空港中心進口,貨物從香港機場直達空港中心,不僅可以省去中轉倉存儲費用,也省去了在香港辦理貨站提貨、中轉倉暫存理貨、約車等大約1天的時間。」黃埔海關所屬沙田海關保稅物流監管科副科長何玉華說。
此外,黃埔海關還將在東莞虎門港綜保區內設立快遞類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屆時跨境電商貨物可直接在場所內清關,辦理海關監管手續後轉運至空港中心進行航空安檢、打板,再運往香港國際機場發往全球,實現跨境電商空運出口的「一條龍」服務。
中心運行半年企業增加3.9倍
進出口企業數量增加近4倍,綜合成本下降超3成。空港中心運行半年,共有253家企業在空港中心有進出口記錄,較運營首月的52家增加3.9倍,企業在空港中心模式下享受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周家樂是東莞進明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的香港代表,談到空港中心他深有感觸:「傳統陸路運輸模式下,訂艙、運輸、報關、打板等各環節需找不同公司負責,非常碎片化、分散化,而在空港中心,以上各環節都實現了集約化運營,而且在操作、安檢等費用方面,空港中心也比香港優惠50%左右,我們的綜合運營成本整體下降至少30%以上。」
今年8月起,空港中心開拓了包機模式,為企業提供了更加自主的出貨時間和更加便捷高效的出口路徑。東莞港空運供應鏈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東旭說:「以到南亞某國包機為例,當天16時收貨入倉,在黃埔海關的高效監管下,20時30分貨物便可裝船,第二天上午9時搭乘飛機,12時40分即可抵達目的地,17個小時內便可完成打板、清關、安檢、裝船、裝機發運等環節,客戶對我們的認可度非常高。」
據悉,空港中心運行半年以來,船舶航次從最初的一周兩班到現在一天兩班,包機服務從一周一班到一周兩班,承運飛機從60噸變成100噸,香港民航處認可在莞開展業務的貨代從1家到如今84家。在東莞及黃埔海關的支持下,空港中心跑出了「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