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4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20日
坐地輕排球參賽者小明。
作為一名肢體殘疾人士,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參加了由大學、香港輕排球總會,以及香港傷殘青年協會聯合舉辦的「肢體殘疾人士坐式輕排球干預計劃」、「肢體殘疾人士坐式輕排球訓練班」的比賽及活動後,對身體及心靈的好處。
從小患上小兒麻痹症的我,需要穿腳架來步行或以輪椅代步,因此未能與其他好動的男孩子一樣,自由自在地享受打球(包括籃球、足球、排球)的樂趣。直至2018至2023年,在因緣際遇下,我先後參加了「肢體殘疾人士坐式輕排球干預計劃」及「肢體殘疾人士坐式輕排球訓練班的比賽及活動」。在我看來,傳統坐地排球的特色是較細小、較硬及速度較快。在技術上,要求參與者的體能和運動技術有很高的要求。相反,坐地輕排卻有別於一般輪椅運動,例如相比輪椅籃球,坐地的玩法只須坐在比排球場更小的羽毛球場進行運動,避免了輪椅相撞的情況,減少意外發生,安全性高。
在規則上,靈活性更大,如在接球、傳球時可容許排球在自己場區彈地一下,以及輕排球輕而大,來球速度較慢、騰空時間較長,初學者較容易掌控球和學習輕排基礎技術,為活動能力較低的人士提供多一個簡單、有趣又安全的體育活動選擇。同時,該活動亦有助推動運動共融(每隊由5名殘疾人士及1名健全人士組成)及普及運動(涵蓋不同年齡、性別和體能水平的參加者)。
在體驗後,坐地輕排帶給我三方面的好處,分別是「健體強身」、「有助社交和心理健康」及有足夠的「保護措施」。首先,坐地輕排的比賽時間約40分鐘,是一項對我身心很好的帶氧運動。接球時,我要用眼睛判斷來球的落點,用手支撐身體移動到有利的位置接球。如此,有助我鍛煉上身肌肉及反應。在發球或傳球給隊友時,我也要控制好力度與角度。如今,我的上身肌肉耐力和身體柔軟度也有所提升,以及身體反應、協調性和坐平衡力也有所提高。
再者,我認為坐地輕排能有助我的社交和心理健康,因為坐地輕排是一項團體運動。其間,我能夠與不同年齡、性別和體能水平的參加者一同接受訓練,接觸到不同風格的輕排球總會教練,以及來義務撿球的學生,透過這個溝通平台,讓我的社交圈子擴闊了許多。比賽時,我與隊員之間的合作和默契是致勝關鍵,贏球時互相擊掌,輸球時相互鼓勵,大喊「加油」,提升了團體合作的能力。所以不論是訓練還是比賽,坐地輕排也帶給我歡樂的氛圍,恍惚忘掉了生活或身體殘疾上帶來的負面情緒和焦慮。
最後,我感恩香港教育大學健康及體育學系梁家文博士及其團隊發明多功能運動裝備,讓我在運動中有足夠的「保護措施」,減少對身體造成損傷。在練習或比賽時,我會自行穿戴一些保護用具(包括護膝、護肘、厚襪等)保護膝蓋、手肘、腳跟等部位。至於保護臀部與大腿部分,就用上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設計的一款短褲,內裏設有軟墊保護我缺少肌肉的臀部,提升坐地平衡力。
上述一連串的計劃、訓練班、比賽等活動,不但給我參與球類活動、享受打排球樂趣的機會,更讓我在身體機能、心理素質,以及人際關係等方面獲益良多。在此,我謹向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輕排球總會、香港傷殘青年協會,以及眾學生義工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