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4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26日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林琳 歡迎政府鼓勵生育措施,向每名新生嬰兒派發兩萬元,對夫婦發出正面信息,有助降低家庭財政開支壓力。有新生嬰兒的家庭申請公營資助房屋時可獲安排優先,既可協助年輕家庭有「上樓」,又可為兒童創造穩定的成長環境。
A4聯盟立法會議員 林素蔚 歡迎政府動員關愛隊提供地區精神健康服務,建議政府協調相關組織,為關愛隊提供專業的精神健康急救培訓,加快識別社區的隱形精神病復元人士。就跨境安老方面,林素蔚支持政府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並期望政府研究在灣區各城市設立安院舍。
A4聯盟立法會議員 楊永杰 多項優化跨境醫療措施,回應了市民的期待,希望未來政府能繼續推進跨境電子病歷紀錄使用、病理報告與醫療檢測報告互認互通等惠民政策。
施政報告推出多項鼓勵生育措施,包括向新生嬰兒發放兩萬元獎勵。 資料圖片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銘欣報道:為鼓勵生育、締造有利育兒環境,政府推出多項鼓勵生育措施,支持新生家庭,包括向新生嬰兒發放兩萬元現金獎勵;提高有新生嬰兒家庭與居所有關的稅項扣除限額至12萬元;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選樓計劃」,有新生嬰兒家庭購買資助出售單位時可增抽籤機會和優先選樓,及提早一年獲編配公屋等。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出生率持續處於低水平,本港夫婦平均子女數目下降至2022年的0.9名新低點,生育是人生重要決定,牽涉不同考慮,各地經驗及文獻都指出,生育率並非單靠政府政策可大幅提升,但面對出生率持續處於低水平,政府必須有政策導向,鼓勵生育。
新生嬰家庭提早一年獲配公屋
他宣布即日起會向每名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嬰兒發放一筆過兩萬元現金獎勵,為期三年,之後再作檢討;2024至25課稅年度起,如納稅人與在昨日或之後首個出生的子女同住,其「居所貸款利息扣除」或「住宅租金稅項扣除」的最高限額,將由10萬元提高兩成至12萬元,直至該名同住子女滿18歲為止。
此外,房委會亦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選樓計劃」,增加新生嬰兒家庭成功購買資助出售單位的機會。由明年推出的居屋開始,預留部分單位配額,讓今天或之後有嬰兒出生的家庭抽籤及優先選樓,直至該名子女年滿三歲為止。每次出售居屋及綠置居會額外預留單位總數10%作優先選樓。至於公屋,房委會亦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加快新生嬰兒家庭的公屋申請獲編配公屋,昨天或之後有嬰兒出生的家庭,可縮減一年輪候時間,明年4月生效。
除了鼓勵生育,亦會幫助想生育的市民。醫管局在2024至25年度起計五年內,逐步增加體外受精治療的輔助生育服務名額,由每年1100個增加超過六成至1800個,並加強培訓相關專業人員。稅務優惠方面,2024至25課稅年度起,在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下,設立每年最多10萬元輔助生育服務稅項扣除。
增在職家庭津貼及託管服務
為了全方位支援在職家庭育兒,並釋放家庭勞動力,明年4月起,增加「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下的住戶及兒童津貼金額15%;明年起於三年內,分階段增設10所資助獨立幼兒中心,提供額外近900個日間幼兒照顧服務名額。明年4月起,「幼兒中心家長津貼」由每月最多600元提高至1000元,適用於所有受政府資助的獨立幼兒中心及附設於幼稚園的幼兒中心。
同時,明年起於三年內,將分階段擴展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至全港各區。參與計劃的中心由16所增加至28所,服務名額則由約670個增加至近1200個。明年4月起增加「社區保姆」目前劃一每小時25元的服務獎勵金。照顧零至三歲嬰幼兒或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將上調超過一倍至每小時60元;照顧三至九歲兒童,則上調六成至每小時40元。明年第四季起,服務名額增加一倍至約2000個,受惠兒童會增加約一倍至20000人。
政策摘要
鼓勵生育
●向新生嬰兒發放2萬元現金獎勵
●提高有新生嬰兒家庭與居所有關的稅項扣除限額至12萬元
●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選樓計劃」,有新生嬰兒家庭購買資助出售單位時可增抽籤機會和優先選樓
●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令有新生嬰兒家庭可提早一年獲編配公屋
●支援輔助生育,增加公營服務名額和設立輔助生育開支稅項扣除
老有所養
●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至內地營辦的安老院,並擴大院舍照顧服務券適用範圍,讓長者有更多選擇
●向「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注資10億元,資助服務單位購置、租借和試用科技產品,提升長者和殘疾人士生活質素
●成立「銀髮經濟顧問小組」,把握「銀髮經濟」的發展潛力,為長者提供更佳產品和服務
●加強殘疾人士院舍及日間訓練服務;為領取綜援而有工作的殘疾人士提供津貼,鼓勵他們就業
●動用「關愛隊」透過探訪或接觸,協助識別和轉介有需要支援的照顧者;擴展日間長者及殘疾人士暫託服務網絡
●增加兩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設立「少數族裔關愛隊」
健康香港
●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邁向以「第一層審批」方式審批新藥物和醫療器械的註冊申請,加快新藥審批和臨床應用,帶動產業發展
●在河套合作區設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為醫藥研發機構提供一站式支援,推動新藥研發
●推出「醫健通+」,統一存放電子病歷,方便市民透過手機隨時翻查及攜帶電子病歷和預約服務
●在2024-25年度,減少耳鼻喉科及骨科兩個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10%
●優化醫管局精神科個案管理計劃;於地區康健中心推出精神健康評估先導計劃;加強社工和「關愛隊」精神健康支援培訓
●更新註冊制度,提供新途徑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及護士,紓緩牙醫及護士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