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出席立會答問大會
版次:A01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27日
李家超昨到立法會出席施政報告答問會。 記者 崔俊良攝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銘欣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25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他昨日又到立法會出席施政報告答問會。李家超重申,其施政理念是貫徹「一國兩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施政方向是強化優勢,把握機遇,補短板,化風險;施政目標是社會關愛共融,經濟發展蓬勃,市民安居樂業。他再次提到,施政最主要的結果就是讓市民真正感受得到、能從中獲益。(尚有相關報道刊A2、A12版)
要有大局觀才能發揮港優勢
李家超為了準備新份施政報告,用了3個月諮詢社會各界,舉辦40多場諮詢會,親自落區聽取意見,共收到8700多份意見。他感謝每一位提供意見的市民,幫助他在制定政策時決定政策重點和優次。
昨日開場發言中,李家超對各位立法會議員在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期間的建議表示感謝。他指出,在行政主導和「愛國者治港」相適應下,施政報告採納了立法會議員的大量意見,彰顯了完善選舉制度後,行政、立法良性互動交流的效果。
李家超表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不僅要關心香港內部,更要有大局觀、世界觀,才能發揮好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地位,保持國際化,加強區域合作,充分把握國家持續高質量發展及全球經濟重心東移所帶來的機遇,確保香港競爭力。
李家超說,會強化治理水平,重視體系建設,繼續推動「以結果為目標」的管治文化,帶領政府做實事、做成事。
不希望各部門盲目追求KPI
隨後,李家超回答了17位議員就施政報告提出的問題。
地產及建造界議員龍漢標關注樓市「減辣」,並期望無現「炒風」後全面「撤辣」。李家超表示,知道議員的意見是「做到最盡」,但任何政策都要平衡所有因素作出綜合決定。
去年施政報告訂下110個績效指標(KPI),選委界議員江玉歡關注:那些未能達標的績效指標,特首會否考慮檢討?李家超指出,在他提出「以結果為目標」後,政策的推進速度加快,各部門合作性也相應增強。
李家超強調,他不希望各部門盲目追求指標化,「因為我上次訂出110個指標和今次(訂出)的150個指標,都肯定不能涵蓋所有政府部門的工作。政府不可能只做150件事、去年只做了110件事。我們已說明了是指定項目的指標。」他又說,指定項目的指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些是政策重點。但指標不能涵蓋所有工作,特區政府要幫助市民解決任何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最大的信心來自國家
新民黨議員何敬康詢問指,港股交投疲弱已經不是新鮮事。今年8月至9月有22個交易日成交額低於1000億元,10月亦未見有明顯好轉;更有數據顯示,港股在9月7日有704隻股票錄得零成交。目前香港正面對非常大的挑戰,亦引發社會的信心危機,他關注,特區未來會如何帶領市民走出低迷,搞好經濟,刺激股市活動,令世界各地投資者對香港續投信任的一票?
李家超表示,香港面臨挑戰,也面臨機遇。機遇多於挑戰。香港最大的信心來自國家,國家發展便是香港最好的機遇。因此香港要強化優勢,把握機遇,補短板,化風險,並在此基礎上再開拓新領域和新生機。
李家超相信,第一,今年GDP(本地生產總值)仍會是正增長;第二,我們再開拓新領域和新生機,強化優勢,用好機遇,特區政府在應對風險方面會更有信心。「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我們要有危機感,但並非過分『自己嚇自己』,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最大的信心來自國家。」
選擇越南等國搶人才香港得益
就施政報告提及即日開放越南、老撾和尼泊爾人來港就業、受訓和就讀,選委界議員陳沛良關注選擇這三個國家作為「搶人才」政策的考慮因素。李家超表示,香港要有更大競爭力,就要吸引不同地方的人才,要盡量開放「搶人才」策略,一些以往有管控措施的國家,現時本身發展情況很好,非法入境機會低,因此作出平衡、有序開放。他強調政策方向是開拓所有可能性,東盟國家、東南亞國家是香港鄰居,交通方面較容易,有信心在逐步開放、風險可控情況下,讓本港有最大得益。
施政報告中許多新措施也是立法會議員們的關注重點,如鼓勵生育、土地房屋、股市樓市等。在談及鼓勵生育政策時,李家超表示,這是特區政府所做的宏觀政策導向,2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可以看作一封「利是」。特區政府希望社會不要把關注點僅集中在獎勵金上,獎勵金、購買房屋、稅務減免等優待只是政策的一個方面,相關政策還包括鼓勵在職家庭的津貼、加強「社區保姆」計劃等,希望通過「組合拳」構建育兒友善的環境。
答問會共進行約一個半小時。除了當天答問會,各司局長也在立法會相關會議上詳細介紹了各項政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