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倡市民更多參與港深文化交流
版次:A08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30日
【香港商報訊】記者陳彥潔報道:鵬城金秋,書香浸潤。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福田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市福田區圖書館、深圳節日大道承辦的第二十四屆深圳讀書月福田分會場暨第三屆書香福田讀書月近日拉開帷幕。
10月28日,在深圳福田卓悅中心廣場「城市悅讀 書香福田」陽光書房,舉辦了一場由深圳市政協黨組成員、文史學者陳林主講、以「藏在地名裏的香港」為主題的分享會。本次分享會由香港商報攜手深圳海外聯誼會、香港深圳社團總會、深圳市福田區圖書館聯合舉辦。分享會上,陳林向深圳市民介紹了香港地名背後的故事,從香港地名多樣性的由來、香港地標建築等角度,令深圳市民通過地名這一小切口,了解香港這座繁華國際大都市的發展變化及歷史淵源,探究香港歷史文化別有趣致的另一面。
香港地名極具多樣性
陳林認為,放眼全球,香港的地名應該是最獨特、最具多樣性,文化內涵最豐厚的。如果說世界各地地名都有自己的故事,香港中西交匯、華洋雜處、新舊共存,其地名的生動性和承載的文化內涵,是古今中外任何城市都難以比擬的。
香港地名多樣性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互相影響博弈而產生。在香港,用外國人名命名的地方很多,比如維多利亞港、駱克道等;還有許多地方出於中國文化傳統,比如新界、中環、尖沙咀等,它們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陳林特別提到,「獅子山精神」代表香港基層的草根團結拼搏精神,「太平山精神」則代表香港精英階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今天香港的發展是這兩種精神共同努力的結果。 「僅了解『獅子山下』是不夠的,還要了解『太平山下』,才能對今日的香港有更深刻的理解。」陳林說。
陳林特別介紹,「雙地名」是香港最有特色的地名現象。在港英時期與本土文化的博弈中,香港出現了雙地名獨特現象,即同一地點擁有兩個地名。表面上看,雙地名也是一個英文名一個中文名,但並不是英漢互譯,而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名字,音不同,意也不同。
譬如太平山的英文地名為Victoria Peak(英國女王名),赤柱的英文地名為Stanley(英國首相名),香港仔的英文地名為Aberdeen (英國外交大臣名),淺水灣的英文地名為Repulse Bay,銅鑼灣的英文名為Causeway Bay。兩種文化旗鼓相當又相互博弈。「香港本地已經有了廣泛使用的本土地名,但是當時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又給它取一個新地名,但港人有着自己的傳統習慣,並不買賬。於是兩個名字並用,說英文的場合用新取的英文名,中文場合仍用原來的中文名。」
維多利亞港、太平山、獅子山、麥理浩徑、皇后大道、凌霄閣……香港作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除了擁有世界級的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外,還有許多隱藏在地名裏的故事和文化。香港的地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籤,更是香港歷史、文化和地理特徵的體現。一個個地名背後,記錄了香港走過的滄桑,承載着一代又一代港人的記憶。
地名故事聯動港深
分享會現場,市民踴躍提問。有「寶爸」市民提問到,如果帶孩子到香港遊玩,請陳林幫手推薦適合的戶外遊玩地點。陳林多年在香港工作生活,盛讚香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及行山徑設計,他說:「香港的山林保護放眼世界都是別有特點,香港的行山徑野趣十足,自然風光非常好,簡直不勝枚舉,行山徑的官方網站對各山徑標注得很清楚,包括難度及詳細路線,一目瞭然。」
陳林亦介紹,港深雙城亦不少共同地名,如葵涌、車公廟、沙田等。從相同地名這一點,便可窺見香港與深圳有着同宗同源、血脈相連、文脈相承的歷史淵源。他亦期望大家關注《香港商報》發起的「港深地名故事」報道及系列活動,更多參與到這一類港深文化交流活動中來。
有參加分享會的市民表示,通過聆聽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香港地名故事分享會,深感自身對香港的了解還太少:「平時認為地名只是手機導航上顯示的一個標籤,原來一河之隔的香港有這麽多有趣的地名故事,啟發很大,再到香港遊玩,會更多關注地名文化。」
為加速大灣區「心聯通」,講好港深雙城故事,《香港商報》攜手深港兩地諸多機構於2022年發起「港深地名故事」專欄,一年多的時間,聚焦港深雙城地名,採寫原創稿件及社會來稿超百篇。今年年中,此系列文章結集而成的《港深地名故事》書籍由香港商報出版社出版。「港深地名故事」文化展也分別在深圳南頭古城及香港灣仔展出,深受兩地市民歡迎。此外,「港深地名故事」專欄已衍生出「我身邊的新安文化記憶」系列報道,並在香港舉辦「新安文化記憶——港深歷史文化學者對話會」。「港深地名故事」及其衍生活動受到港深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得到港深知名文史專家支持,傳播深遠,獲一致好評。接下來,「港深地名故事」將結合深圳讀書月和深港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舉辦一系列分享會、沙龍講座等活動,聯動港深市民,持續擴大影響力,努力打造港深文化交流知名品牌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