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為導向 分四大區域發展

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出爐

版次:A01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10月31日

▲北部都會區覆蓋香港北部廣闊地區,因應不同地區的特色和優勢,北部都會區可分為四大區域,各有不同的策略定位和發展主題。

圖為北都「創新科技地帶」之米埔地區。

發展局昨日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計劃2027年或之前,為區內所有主要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預計北部都會區未來5至10年漸見雛形。記者 崔俊良攝

【香港商報訊】記者林駿強報道:昨日,特區政府如期發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行動綱領提出多項具體項目和願景,以推動產業發展為主要考慮,分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四大區域。她特別強調了四大區域與深圳對應地區的對接和合作前景,以及以兩個5年去區分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客觀績效指標。局方表示,希望在2027年或之前為所有主要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據悉,北部都會區新發展土地可提供超過50萬個新住宅單位,整體發展後預計可容納250萬人口、提供約50萬個新職位。

昨天,甯漢豪於施政報告相關措施記者會上表示,2021年10月,特區政府首次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設「北都」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會在今年為「北都」制定行動綱領。經過多個月來政府各部門共同努力,行動綱領終於備妥,當日以小冊子形式出台。

產業定位與深圳對應地區對接合作

甯漢豪介紹,首先,行動綱領是在早年《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基礎上提出深化,一方面報告了區內各個項目最新發展情況,同時亦提出多項具體項目和新願景,包括交通基建、不同產業和不同社區設施項目。

第二,行動綱領以推動產業發展為主要考慮,將「北都」分成四大區域,各自賦予不同的發展主題和產業定位。

第三,在討論各區域產業定位時,特別強調了區域與深圳對應地區的對接和合作前景,如彼此的定位和潛力以及港深之間的交通和口岸連接等。

第四,當局以兩個5年去區分,作為主要發展里程碑,呼應本屆政府「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文化,亦成為「北都」發展的客觀績效指標,讓公眾可以監察工作進度和成效。

行動綱領表示,局方希望在2024年或之前,為所有新土地發展項目制訂土地用途和發展方案;在2027年或之前,為所有主要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而在2032年或之前,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各四成。

北都為港未來房屋供應重鎮

會上,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恒介紹,行動綱領的願景和目標是把北部都會區發展成「國際創科新城」,集優質生活、產業發展和文化休閒於一體,推動更佳的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當中包括開拓土地房屋。當局指出,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區內的新發展土地約3000多公頃,當中不少於1400公頃10年內可供發展,佔未來10年整體「熟地」供應約四成。「北都」新發展土地可提供超過50萬個新住宅單位,是香港未來房屋供應重鎮。而全發展後,整個「北都」預計可容納250萬人口,約佔香港現有人口的三分一。

至於其他願景和目標,還包括產業導向、職住平衡、推動創科和其他產業,為香港注入新經濟動力,提供約50萬個新工作職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特別是北部都會區內不同區域可與深圳各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基建先行,鐵路為骨幹;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保育生態,城鄉共融;建設多元藝文康體和青年設施;以及政府部門進駐,帶動發展等。

發展項目使用彈性批地方式

至於四大區域的分布,行動綱領指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位於天水圍、元朗、洪水橋/村新發展區、元朗南新發展區、流浮山/尖鼻咀、白泥;「創新科技地帶」則位於新田科技城、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牛潭尾;「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位於粉嶺/上水、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新界北新市鎮及羅湖/文錦渡、馬草壟;「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則包含紅花嶺、沙頭角等處。

甯漢豪表示,「北都」發展項目會利用彈性批地條件,除了傳統價高者得方法,亦會採用多元模式,例如直接批地予企業,或兼顧投標價和質素的「雙信封制」。對於收地及發展「北都」現金流問題,她稱當局收地會分階段進行,有既定的收地補償制度,因應每年工務工程開支作出部署,有信心可以處理賠償資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