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物減廢 源頭做起
版次:A05来源:香港商报 2024年04月27日
長春社教育經理鄧俊賢(左一)、助理項目經理許淑敏(右二)、項目經理王詠琹(右一)接受本報記者訪問。
疫情過後,長春社收到大量露營用具棄置物。
從小灌輸環保概念,有助社會提高垃圾分類及回收意識。
負責食物回收項目的王詠琹表示,曾有長者捐了十多袋米到中心,原來他是受傳言影響囤積食糧,後來發覺快要到期﹐便將米捐出。
▲長春社許淑敏告訴記者,經常收到一大袋衣服,多是全新未剪牌,估計是市民從網店、快時尚店未經深思便買回來。除了衣服外,毛公仔也是經常被扔棄的物品。記者在該社的「綠滿林廊中心」觀察,發現大多數物品仍然新淨。
回收衣物中發現有污漬的內衣,不能再用。
垃圾徵費政策將於8月1日實施,政府近日在14個地點進行「先行先試」計劃,不少市民都趕在正式徵費前棄掉家中廢物。回收是減廢方法之一,本港不少機構均提供各類回收服務,記者追訪長春社的舊衣回收、舊物分類及剩食捐贈行動,發覺很多人棄置的「廢物」,其實一點不廢,有些甚至是標籤還未撕掉的簇新衣物。要做到源頭減廢,最好的方法還是控制欲望,審視自己的購買習慣,不要衝動消費,才能減少製造「廢物」。記者:洪嘉禧 攝影:馮瀚文
根據環境保護署的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2年香港每日平均於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量(包括都市固體廢物、整體建築廢物及特殊廢物)為15725公噸,較2013年上升1414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51公斤,較2013年上升0.18公斤。2022年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為32%,較2013年下降5%。想做到減廢,做好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是重要一步。長春社由2000年起開展舊衣回收活動,設置社區回收箱,2013年並成立梨木樹食物回收中心,回收剩食,務求協助社區減少浪費。
快時尚潮流製造垃圾 該社收集到的舊衣物會出口到東南亞國家重用,負責此項目的長春社助理項目經理許淑敏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快時尚』潮流盛行,易買易棄,近年有大量舊衣物被回收。回收的舊衣會先磅重,之後包裝、存倉,最後用船運到東南亞,在當地二手市場再分類,過程中會進行消毒。在香港,如符合規定的團體或學校、社工也可以轉介學生、有需要人士申請領取舊衣。」「快時尚」潮流下,衣物買得快、換得快、丟得快,2023年該社舊衣回收總量為467800公斤,相比2022年上升83954公斤,升幅逾兩成。許淑敏認為:「撇除疫情期間,舊衣回收的數量一直上升,主因是受網購及快時尚潮流影響。網購者有時並不知道實際衣物尺寸,只看圖片就下單,加上種種促銷優惠,容易令人盲目消費。」 該社食物回收中心2023年回收總量為75965公斤,相比2022年上升5457公斤,負責的項目經理王詠琹對記者說:「疫情後經濟變差,不少街市攤檔倒閉,鮮食回收數量其實有所減少。然而包裝食物回收量一直上升,過時過節例必收到不少月餅、賀年食品等。疫情後更回收了很多隔離食物,難以分派出去。」機構今年初舉辦「角落新物:惜物感謝祭」社區資源共享項目,望能為閒置物件尋找新主人。負責的教育經理鄧俊賢向記者表示:「疫情時興起行山、露營等活動。疫情過後,本社收到不少口罩、露營及行山用品,如水樽、帳篷等,這些物品如棄掉實在浪費。」購物前多想一步 近年坊間流行「斷捨離」,其實回歸源頭,更應該「斷物慾」,在購物之前問清楚自己是「想要」還是「需要」。鄧俊賢表示:「『減廢倒金字塔』指出,最先要減少產生廢棄物,再考慮重用及回收,最後才是棄置。舉辦惜物感謝祭時,很多人來電查詢,但部分人只是想趕快將廢物處理掉,卻沒有思考為何物件會在家中出現。當中有不少購自『十二蚊店』的全新產品,同款物品甚至有四五件,可見是因為便宜,買前沒有想清楚;亦有人在20年前結婚時收到一套茶具,沒有用但又不捨得扔掉,所以捐來。活動要求檔主介紹物品用途及棄置的理由,接收物品的人則要拍一張照片,寫下接收原因,希望帶出每件物品都有其價值的信息,也想藉此教育公眾,購物前多思考一步。」徵費提高環保意識 對於政府即將推行垃圾徵費,鄧俊賢認為,政策有助市民提高垃圾分類及回收的意識:「政府的『綠在區區』活動,在垃圾徵費政策公布後,參與的市民愈來愈多,回收塑膠、金屬罐的箱子很快便填滿。市民反映回收箱數量不夠,亦非每一區都有回收箱。建議政府設置更多回收地點,同時延長服務時間。很多環保團體已經累積了豐富的回收經驗,熟悉社區情況,如果政府能與這些團體合作,擴大回收的模式及時間,以及增加教育宣傳,相信回收程序會更有效率。」要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教育是重要一環。王詠琹指出,未來計劃到學校舉辦剩食及惜食工作坊與講座。許淑敏補充,該社將與屋苑合作,教育住戶分辨哪一種衣物物料較耐穿、洗衣服時該留意標籤,用對洗衣程序便不會令衣物愈洗愈舊,也會呼籲大眾購物時不應被折扣蒙蔽雙眼,要理性消費。
捐贈前做多一步
市民捐贈舊衣物予長春社之前,可以留意以下幾點,有助令回收程序更順暢。許淑敏表示:「除了舊衣服外,袋子、鞋子和毛公仔也可回收。然而床上用品、一次性旅行用品、家品、文具、書籍就不設回收。除了種類的分別,也要留意物品的狀態,如破了,又或發霉、有洗不掉的污漬,都不能作回收,以免在箱中污染其他衣物。另外,放入回收箱之前要確保口袋沒有貴重物品。有人曾致電來找烏龜,懷疑自己把烏龜誤放在衣物口袋裏;亦有家長把兒子的衣服捐了,又致電來說想找回。這些都對回收過程產生額外的工作負擔。」 回收食物方面,王詠琹指出:「壓扁了的、爛的食物都不可以回收。若是包裝食物,分為兩種情況,如印有『食用限期』,擬回收的食物最少要距離限期有一星期時間;若是印有『此限期前食用最佳』,有時候過了這個限期也能回收,會根據包裝的實際狀況再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