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中國說漂亮話 「捧殺」還是「罵殺」?

版次:A02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1月01日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楊華勇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還有一個月才正式上任,但已活躍於國際外交舞台,他談及中美關係時表示,中美兩國「可以一起解決世界問題」。這些漂亮說辭與他頻繁威脅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以及提名多名「反華」人物入閣形成了鮮明對比。外界關注的無非是:特朗普又在賣什藥?是真的希望與中國攜手合作,還是別有所圖?有人認為這是他真心希望與中國合作,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可能是「捧殺」的一部分策略。

魯迅先生說,其實所謂捧與罵者,不過是將稱讚與攻擊,換了兩個不好看的字眼。魯迅先生的話一針見血,他指出,捧和罵其實不過是稱讚和攻擊的變種,換了一種不太好看的表達方式。無論是捧殺還是罵殺,本質上都是對某人的評價,只是手法和目的有所不同。在國際政治中,這樣的策略也不罕見,表面上的友好言辭可能蘊含着複雜的意圖。其實特朗普的「幽默」背後,是無法遮掩的霸道。

中美雙方有共同利益

中美兩國若能以坦誠態度合作,確實能夠為全人類帶來福祉。然而,特朗普的言行常常充滿變數和隨意性,他所釋放的「善意」是否可信,確實需要時間來驗證。這種不確定性也讓國際社會對他的言論和行動保持謹慎觀望。

即使在貿易戰和政治對抗的背景下,中美雙方仍有可能尋找共同利益,共同應對全球的挑戰。這種合作不僅對兩國有利,對全世界也是一種福祉。中美兩國是最大經濟體,對應對全球挑戰很重要。儘管特朗普的言行往往給人帶來不確定性,但也不必過於陰謀論式地全盤否定其積極信號。氣候變化、經濟不平等、公共衛生危機等問題需要全球合作,中美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

中美外交理念對比明顯

「G2」概念確實在2000年代初期引起了不少討論,這個概念強調了中美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北京對此持審慎態度,這與中國長期奉行的「韜光養晦」原則有關。中國在外交上一直強調低調和穩健,避免過度曝光和挑戰現有國際秩序。此外,「G2」理論在本質上仍然是以維護美國利益為核心的國際秩序的一種體現,這也是北京對此理論持保留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期望在國際事務中享有更多自主性和公平性,而不是僅僅作為美國利益的附庸。

中國強調「共贏」,希望在國際事務中通過合作達成多方利益的平衡,而美國的立場更具競爭性,零和思維在某些政策上仍然存在。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衝突,是雙邊關係複雜性的核心。美國作為當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全球戰略布局自然會對中國的發展空間產生影響。而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其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也不可避免地會對美國主導的既有秩序產生挑戰。

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國政治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創造的術語,用來描述當新興強國崛起威脅到現有強國的國際霸主地位時,雙方越可能直接爆發戰爭衝突。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在近幾年大行其道,因為它定義了今後的中美關係是「挑戰」和「被挑戰」的關係,並將「挑釁」的責任歸咎於中國。中國發展得好,是中國人自己努力的結果。美國一些政客吃酸葡萄,是意識形態作祟,也是心胸狹窄的表現。然而大眾傳媒受美國宣傳輿論的影響,不追求了解歷史的真實,盲目跟風這一偽命題,不自主地陷入一個杜撰的修昔底德陷阱。這樣的效果恰恰是陷阱杜撰者希望看到的,世人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美國政界確實常常將中美衝突的風險視為必然,並以此來合理化其對華遏制策略。而中國則更重視艾利森的結論,認為兩國應尋求正確相處之道,避免戰爭。2024年12月19日,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京會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這次會面強調了「修昔底德陷阱」並非歷史的宿命,中美應加強對話和溝通。針對美方在外交上強調「實力」,中方以「新型大國關係」回應,強調平等互利與共同發展,提倡多邊主義與全球治理。

中美兩國在外交理念上的對比非常明顯。一方倡導合作共贏,另一方則更傾向於零和思維。這種理念上的差異確實對兩國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的對話和合作,減少對抗,為全球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

特朗普的言行如同精心設計的謎題,他對中國發出的正面資訊是真心還是「捧殺」,只能聽其言、觀其行。相比之下,中方對中美關係的態度顯得更明確。中國外長王毅談及中美關係時,重申了拓展雙邊合作的意願,同時也重申了習近平與拜登會談時劃出的4條「紅線」。特朗普對中國立場的回應方式,將直接影響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方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