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勝:發揮聯繫內地與國際大優勢

港應向國際供應鏈中心轉型

版次:A01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1月13日

梁永勝表示,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擁有一系列優勢。記者 崔俊良攝

面對連年財赤,港府如何更好開源,努力增加財政收入,成為社會熱門話題。政府經濟顧問梁永勝接受本報訪問時稱,香港具有聯繫內地與國際市場的大優勢,要向國際供應鏈中心這個方向轉型。此外,對於港府近年不遺餘力推進基建,梁永勝強調,當局並非旨在拉動短期需求,而是藉此擴大長遠經濟容量,認為即使經濟不景也有推進基建項目的需要,做到長遠財政平衡,經濟才可得到持續發展。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在推動基建的過程中,要有機器及人手才可做到……若不做(基建項目),將會阻礙經濟發展。」梁永勝表示,推進基建要有錢才可做到,「若沒有錢的話,未必容許你做得咁快」。他強調,長遠要做到財政平衡,經濟才可得到持續發展。

在「一國兩制」下擁有一系列優勢

在經濟轉型背景下,市場不斷思考香港是否要堅持主要倚賴金融及地產發展作為最大經濟支柱的「老路」。梁永勝坦言,香港並非只有金融和地產,「而是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之下,擁有一系列優勢」。

他續稱,香港除了奉行普通法,更具有聯繫內地與國際市場這一大優勢。此外,金融業繼續強大,會衍生出大量專業服務的機會。他提到,自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香港致力開拓其他產業,包括知識產權貿易,以促進經濟發展。

梁永勝坦言,香港作為細小經濟體,不可能與內地或美國相比,集中發展某些產業。他強調,香港從來期望將產業擴闊,「一直都期望向科技及高增值行業轉型」。他又指出,經濟轉型永遠不會完結,需因應外圍自我調節,且在當前「不及昔日友善的環境下,因應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更好地發揮香港作為連接國家及世界的橋樑角色」。

企業採「中國+N」應對當前局面

他認為,在拓展新興市場之餘,更要努力建立國際供應鏈中心,來配合當前形勢。他強調,即使今天國際形勢沒有轉變,但面對科技進步,「尤其貿易由過往以實體為主,到今天轉趨電子化,香港亦要向國際供應鏈中心這個方向轉型」。

市場不少意見認為,特朗普第二度就任美國總統之後,勢將大幅改變全球貿易、金融以至整體地緣政治格局。對此,梁永勝認為,面對國際的「不友善」政策,不少企業已採取「中國+1」甚至是「中國+N」的策略,藉以應對當前局面,香港要更好地做到「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把握潛在貿易融資機會

他預計,將來的供應鏈將會是「跨地區」及「跨經濟體」,因應新的國際形勢所產生的新的業務模式。他指出,香港可把握潛在的貿易融資機會,促進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包括金融、合規、以及貿易管理等;香港亦可利用傳統優勢為企業提供相關訓練,促使企業在港設立總部。

「香港倚賴外部需求,所以一定要保持開放。」梁永勝認為,香港必須擴大經濟容量,同時要增強競爭力,以及把握住因應全球需求轉變所帶來的機遇,才應適應需求的轉變、尋找新增長點。

美國自2022年進入加息周期,為香港樓市、零售、以至整體經濟帶來相當大的「痛感」,期間美國息率的走勢與1990年代中期美聯儲一度急速加息相似。梁永勝認為,這是因為自2022年以來,美息快速加所致,「即使當前利率很高,但與1990年代的情況不同,不能與之比較」。

要尊重數據及事實

政府經濟顧問梁永勝從事香港經濟研究近30年。他分享道,在研究經濟的過程中學懂了要尊重數據及事實,並且因應世界的轉變而要自我調節。

「經濟學給予一種方法,教導人們如何思考。」

梁永勝稱,學習經濟學讓人構建思考的框架,「但框架是因人而異之餘,亦不能天馬行空,要合情合理,邏輯上亦要一以貫之」。他認為,思考的框架是,必須將事實放進去後,才將正確的結果釋放出來,「一旦事實錯誤,得出的結果亦是錯誤」。

所謂「變幻原是永恒」,世界每分每秒在轉變,梁永勝認為,人們的思考方式亦要隨環境而轉變,「調節之際亦要保持基本的方式才可」。他解釋,保持基本的方式不代表不需要有所變更,人們在應對世局轉變、做人做事的過程中,更要清晰了解自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