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三量」齊升

總值突破43萬億 創歷史新高

版次:A12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1月14日

圖為南京龍潭港進出口集裝箱碼頭繁忙景象。 中新社

【香港商報訊】記者張麗娟報道: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1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介紹稱,2024年中國外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實現了總量、增量、質量的「三量」齊升。

王令浚介紹,從總量看,連續跨過42、43兩個萬億級大關。去年全年進出口總值達到43.8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中國作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穩固。從增量看,中國去年外貿增長規模達到了2.1萬億元,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外貿總量。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是較快的。從質量看,進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高技術產品增勢良好,自主品牌出口創歷史新高,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業態蓬勃發展。

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增長10.1%

據介紹,去年全國各大區域進出口得到均衡發展,呈現百花齊放局面。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介紹,其中東部地區繼續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全年進出口34.95萬億元,增5.4%,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79.7%。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不斷加速,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增長10.1%,拉動全國進出口增長1.9個百分點。

中西部地區日益走向開放前沿,2024年進出口7.65萬億元,增長4%,加工貿易佔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25.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4個百分點。

東北地區的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進出口規模連續4年創新高,2024年達到1.25萬億元,增長1.6%。其中,出口增長8.1%,快於全國出口1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東北地區冰雪經濟產業持續發力,對德國、意大利、荷蘭出口的滑雪鞋服和滑雪板都成倍增長,為中國外貿增添了新亮色。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佔比超50%

中國外貿「朋友圈」越來越大,對不同貿易夥伴呈現不同特點。王令浚介紹,去年,中國對共建國家進出口增長6.4%,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50.3%,其中出口、進口分別增長9.6%、2.7%。去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了10萬列。

中國對東盟連續9年進出口保持增長,連續5年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對其他金磚成員國和夥伴國進出口增長5.5%。此外,中國持續同拉美、非洲、中亞五國、中東歐等加強經貿合作,對其進出口分別增長7.2%、6.1%、7.2%、7.5%。上述市場對中國外貿市場的貢獻率近6成,成為推動中國外貿增長的重要力量。

對歐盟、美國等傳統市場亦保持增勢。歐盟是中國消費品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也是中國機電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2024年中歐雙邊貿易增長1.6%。同期,中美貿易增長4.9%,與中國貿易整體增速基本持平。

2024年中國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5萬億元,達到25.45萬億元,同比增長7.1%,連續8年保持增長,展現出較強的動能和活力。關於今年的出口走勢,呂大良認為,儘管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挑戰增多,但中國出口有產品種類齊全、增長動能轉換靈活、市場多元穩定這些特點,能夠確定中國出口將繼續展現韌性和活力。

「中國產能過剩」純屬偽命題

2024年中國進口18.39萬億元,增長2.3%,預計全年繼續保持第二大進口國地位。呂大良認為,今年進口增長仍有很大空間。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市場容量大、梯次多,蘊藏巨大潛力,更重要的是中國堅持積極主動擴大進口,與世界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

王令浚再次強調,中國不追求貿易順差,具體的出口、進口規模和貿易差額是國際供需關係、產業分工、市場競爭等綜合因素的結果,不是人為的結果。

針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王令浚駁斥稱,無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來看,該問題純屬偽命題。一些國家反覆炒作,實際上是打壓遏制中國發展,本質上是一種保護主義,嚴重破壞全球產業合作和產供鏈穩定。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