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龍文區 建設景城一體產城融合的現代化都市強區

版次:A05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1月20日

碧湖生態園 李傑 攝

花海賽手 陳曙光 攝

美景引客來 楊志明 攝

母子情 謝威 攝

暮色湘橋湖 王莉莉 攝

龍文區都市型產業社區——科技產業園 黃文慶 攝

奮楫揚帆正當時,砥礪奮進譜新篇。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化拓展「三爭」行動,聚焦「兩園兩區」建設,持續穩增長、抓項目、促轉型、強動能,全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景城一體、產城融合的現代化都市強區,奮力譜寫龍文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4年,龍文區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90%,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7.5%。

葉晴 林聰華 張小惠

「景」上添花城更美

近日,隨着氣溫的逐漸降低,龍文區西溪親水公園的落羽杉換上了艷麗的冬裝。黃綠、淺橙、棕紅、赤褐……在藍天碧水映襯下,落羽杉色彩斑斕,仿若一幅精美絕倫的油畫。婆娑樹影倒映水面,與藍天碧水相映成趣,水面上鴛鴦嬉戲,白鷺蹁躚,吸引了大批市民遊客慕名前來觀賞拍照。「真的是名不虛傳,非常漂亮!我們能夠在家門口就享受到這種怡人的親水美景,真是幸福感滿滿。」在朋友圈看到落羽杉紅了,市民陳女士專程趕來,連聲讚嘆不虛此行。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在家門口就可以邂逅「詩和遠方」,是龍文百姓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龍文區立足城市核心區定位,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目標,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工程,開展九龍江流域(龍文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打造一批城市綠地、郊野公園,致力以城市綠化增量提質,擦亮城市生態底色。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率,充分利用城市的邊角地、閑置地、退化綠地等「留白空間」,龍文區採用拆違見綠、見縫插綠、破硬覆綠等方式建設口袋公園。2024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900畝,新增8處口袋公園,修建綠道約6公里,建成區綠地率達43.78%。

水是城市的精靈,龍文區發揮九十九灣全省唯一的全國首批「幸福河湖」建設試點示範優勢,串聯湘橋湖、上美湖、閩南水鄉、內林古街等河道水系,打通支渠卡口、疏通源頭活水,同時完善智慧水平台,以「人治+數治」提升河湖「善治」水平,放大「幸福河湖」價值和溢出效應。九十九灣連通水系幸福河湖建設獲評全國「2024年幸福河湖優秀案例」。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龍文區精雕細琢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高起點統籌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工程。2024年,實施46個城鄉品質提升項目、年度計劃投資超10億元(人民幣,下同),新建改造道路約5.25公里,新建供水、雨水、污水等管道約22.2公里,推進36個老舊小區改造及城市更新,加快完整社區建設,打造「十分幸福社區」,榮昌社區、福隆社區獲評「福建省品質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鄉村振興方面,龍文區堅持以城帶鄉、城鄉融合,依託鄉村振興「十鎮百村」試點示範,加快鄉村公共服務提檔升級,推進鄉村形態、業態、生態有機融合。2024年,實施32個鄉村振興項目,創建「美麗鄉村」庭院51戶,致力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和美鄉村」。郭坑鎮、口社村分別入選第二批全省鄉村振興示範鄉鎮、示範村創建對象名單,汐浦村獲評省級高級版「綠盈鄉村」。

「景」上添花城更美 ,景城一體謀新篇。 新年伊始,一場別開生面、年味滿滿的「金蛇獻瑞」主題活動在龍文區閩南水鄉的夜色中華美上演。在光影交織、古意盎然的水鄉月色中,一條由2025個福燈連接而成的百米「金蛇燈船」,在九十九灣悠長而靜謐的河道中蜿蜒遊弋,給予了市民和遊客非凡的視覺體驗。同一天內,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中文國際頻道、新聞頻道、農業農村頻道紛紛將鏡頭對準龍文、對準閩南水鄉。2004年12月份,央視《非遺裏的中國·福建篇》攝製組走進龍文,聆聽古老文化,探訪非遺瑰寶,帶領全國觀眾感受獨屬於閩南水鄉的獨特魅力。據統計,去年以來,龍文區先後20餘次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其中更是多次亮相新聞王牌欄目。曝光率的持續增加,帶來了客流量的猛增。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龍文全區共接待國內遊客近380萬人次、增長11.5%,拉動旅遊花費近40億元、增長14%。

龍文因何如此「吸睛」?組合發力是關鍵。一方面,以「兩帶」為軸,串聯閩南水鄉、萬達、吾悅、T·one等商圈,全力打造「多點一線」城市消費群,豐富新場景、新業態、新體驗。另一方面,植入朱子文化、閩南文化、海絲文化等元素,打造雲洞岩「尋跡溪山遊」、九十九灣「尋夢水鄉遊」、郭坑鎮「鄉村近郊遊」以及「福建海絲鐘表博物館」「青蛙王子主題觀光工廠」等旅遊品牌,塑造「田園都市、文化名城」形象,打造漳州文旅中心。此外,持續保持熱度、引流聚客。2024年,先後舉辦世界閩南語金曲大賽、海峽兩岸中秋晚會、海峽兩岸美食文化嘉年華、百威國際啤酒節、郭坑鄉村半程馬拉松賽等活動70多場,實現城市名氣、人氣、財氣「三提升」。

為進一步提升對外知名度,龍文區邀請著名歌唱家譚晶、台灣著名音樂人小蟲精心打造龍年版《龍文》,唱響「一縣一歌」城市主題曲,持續發揮名人、名曲效應。為使人文底蘊更有厚度,還推進片仔癀發源地璞山寺遺址公園開發建設,新增《划龍船》等8個非遺項目,非遺貝雕《水仙花飾品》獲第四屆漳州市文創設計大賽金獎。此外,總結提升基層「村TV」做法,在全市首創「百姓大舞台·社區小舞台」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共開展400多場次系列活動,挖掘培育65支民間文藝隊、300多名文藝骨幹。

下一步,龍文區將制定出台《關於推進城區景區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統籌實施城區景區空間、設施、產業、綠色、文旅、服務、要素等「七大融合行動」,系統構建「一山一水兩文化」文旅發展格局,全力推進城區景區融合,提升「吃住行遊購娛」服務,致力打造城中有景、景中有城、景城一體的完整旅遊目的地,推動構建「玩在景區、住在城區」的區域聯動發展格局。

「產」生活力城更興

產業之於經濟,猶如發動機之於汽車。如何進一步提高「發動機」效能,快速駛入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龍文,憑的是深挖細耕、奮勇爭先的堅定恆心——

堅持改革為引,激活縣域發展源動力。針對用地難、效益低問題,龍文區採取「一企一策」,推動20家企業實施「零地增容、零地增效」改擴建,盤活低效閑置土地超1000畝,平均容積率由0.66提高到2.2。針對審批難、環節多問題,推廣「交地即交證、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等極簡審批模式,行政許可事項「一趟不用跑」佔比93.04%,「最多跑一趟」佔比100%,「全流程網辦」事項佔比84.57%。推進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投放惠企貸款480多億元,下達惠企資金近億元。此外,在漳州率先成立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發動台灣宗親和市屬國企共同出資成立兩岸宗親貿易公司——潁川堂宗親(漳州)貿易有限公司,有效拓展龍台經貿合作領域。

堅持項目為王,穩住經濟增長基本盤。龍文區堅持「兩周一會商、一月一調度」,全力以赴抓招商、攻項目、穩增長。謀劃實施區級重點項目148個、總投資超千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90多億元。堅持主官主抓、全員招商,聚焦「食品加工、電子信息」兩大縣域重點產業鏈,加強園區招商、資本招商,並選派精幹力量常駐深圳、廈門等地開展駐點招商。1-11月,新簽約產業項目37個、總投資126.61億元。提速提效前期工作,實行專班服務、掛圖作戰、幫辦帶辦,落實全周期服務、全要素保障、全閉環管理,最大限度縮短可研、報批等時間。預計全年集中開竣工項目85個,9個省級、56個市級在建重點項目分別超序時進度20%、10%。

堅持產業為先,壯大城市經濟生態圈。一方面,打造集群、做強工業。注重「騰籠換鳥」,堅持「畝均論英雄」,盤活低效和富餘廠房面積5.45萬平方米。注重「築巢引鳳」,高標準建設「五大園區」,完善「3+2+1」生活配套和生產性服務功能,在全市率先打造都市型產業社區。注重「養雞下蛋」,實施企業技改項目131個、總投資242.03億元,推動12家企業規下轉規上;全社會R&D經費支出3.61億元、增長27.4%,高出全市平均值12.9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激活業態、做優三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等都市業態,激活萬達廣場、吾悅廣場、T·one等城市商圈,堅持「一月一主題、一周一促銷」,用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開展全閩樂購「福聚龍文」「煥新生活」等系列促銷活動300多場,拉動消費約14億元。此外,深挖特色、做精農業。突出「小而美、精而特」,發揮城市中心和電商直播平台優勢,發展「數字農業」「綠色農業」。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增推廣優新品種示範點8個,「龍文毛木耳」入選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此刻,福建漳州龍文區正如同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輪,滿載着希望與夢想,穿梭在時代的浪潮中。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創新,都在為這艘巨輪增添着無限的動力與光彩。

展望未來,龍文區將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名稱,它將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對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典範。龍文,在景城一體、產城融合的宏偉藍圖下,一幅幅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絕美畫卷徐徐展開,正以獨有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一個現代化都市強區的崛起與輝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