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交收時間改善流動性
版次:A01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2月24日
今年港股氣勢如虹,已經步入技術性牛市,只是升市背後隱藏着流動性不足的潛在危機,港交所亦強調要改善流動性問題。綜合專家學者意見,「縮短股票交收時間」及「降低每手股票買賣單位」這兩方面的改革迫在眉睫。隨着金融市場加強對科技的應用,世界各大股票市場陸續縮短股票交收時間,由以往的「T+2」收縮至「T+1」。分析稱,香港實行「T+1」實屬大勢所趨,有助證券市場全面推行無紙化,也有利於改善流動性。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目前港股實行「T+2」交收制度,倘若股票是今天成交,待券商及港交所的中央結算系統(CCASS)完成清算後,在成交後的第二天進行資金交收和股票交收。若將交收時間縮短至「T+1」,投資者可以「今天交易,明天即可收到現金或完成付款」。
美股去年加入「T+1」結算的行列,加上內地A股早已實行「T+1」股票結算,若香港仍死抱「T+2」,非但未能追上國際大勢,更在當前實行「互聯互通」下,未能全面對接內地證券市場。港交所(388)行政總裁陳翊庭去年曾表示,計劃於今年上半年就香港市場的結算周期發表白皮書,同時確保於今年底前,現貨市場的基礎設施有能力兼容「T+1」結算周期。
有助港股交投及轉投其他資產
「若將交收時間縮短,有助投資者的資金回籠,港股的交投有機會提升。」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認為,由於目前大部分投資者的股票已存放在CCASS,未有再需要「T+2」,「若香港日後實行『T+1』,將有助香港證券市場全面實行無紙化。」他又認為,香港銀行「轉數快」及銀行的轉帳系統,已對「T+1」準備就緒,相信香港的銀行體系,已可迎接「T+1」。
除了促進港股交易外,港股實行「T+1」的另一好處,是有助投資者從港股轉投其他資產。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高鵑表示,當前美股已實行「T+1」結算,但港股仍停留於「T+2」,導致投資者不能「今日沽港股、即晚便買美股」,若實行「T+1」,兩地股市的交收時間便可重新對稱起來。
有分析稱,香港不少券商近年陸續進軍虛擬資產市場,面對虛擬貨幣奉行「T+0」交收,若港股仍死抱「T+2」,若券商的客戶要沽出股票,將相關資金轉投虛擬資產,在當前股票交收制度下,須等待兩天。觀乎虛擬資產價格波動性較股票為大,若投資者仍要等兩天,可能錯失良機,故縮短股票交收期,將有利投資者由股票轉投其他資產。
證券商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陳柏楠指,縮短股票交收時間,除了活化了股票的流動性,更加有利交投,繼而有利印花稅的收入。他相信,「若CCASS做得到的話,券商亦可做得到」。
「一刀切」實行避免市場混亂
香港證券市場產品「既深且廣」,市場關注若要實行「T+1」,究竟是否應「按部就班」?鄧聲興指,為避免市場混亂,應「一刀切」實行,以免因市場同時存在「T+2」及「T+1」兩種結算模式,而出現混亂局面。陳柏楠亦認同若要實施「T+1」,應該以「一刀切」方式實施。
不過,昇世匯盈投資副總監黃俊則指,他個人認為,由於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涉及派息及其他因素,若港股實行「T+1」,建議可先在正股實施,之後再擴展至其他產品。至於日後應否對實施「T+1」提供緩衝期,陳柏楠建議,可給予起碼6個月至9個月的通知及過渡期。
對實物股票倡予緩衝期
另一方面,有市場人士稱,一旦香港實行「T+1」結算模式,或要處理實物股票的問題,故此應給予較長的過渡期。對此,鄧聲興表示,不少長者、基金股東以及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仍以實物形式持有股票,一旦港股實行「T+1」,他們或要將手上股票存入CCASS,坦言此舉為難了他們。
對此,鄧聲興建議,若要解決上述問題,CCASS除了要降低存入實物股票的費用,為上述持份者提供存入股票的誘因,更要延長緩衝期至多於1年時間,從而給予足夠時間將實物股票存入CCASS。
另一方面,若然實行「T+1」,對散戶又有何影響?黃俊稱,或會影響散戶的孖展成本,屆時散戶早在落盤之時,或先預備資金提前「嘔」出來,才能順利完成交易。
至於「T+1」對孖展客戶的影響方面,高鵑認為,對孖展客而言,實行「T+1」結算制度的好處,在流動性增大下,他們可以沽出股票後,「即買」其他產品。黃俊則建議,要檢視孖展客戶的結算,並調整相關合約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