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通再優化 互聯互通再深化

版次:A02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7月09日

債券通啟動8周年之際,人民銀行昨公布三項南向通優化措施,包括擴大境內投資者範圍至券商、基金、保險、理財等四類非銀行機構,優化債券通離岸回購業務機制安排,優化「互換通」運行機制以進一步滿足利率風險管理需求等。這些制度優化不僅回應市場所需,也標誌着相關債券市場從無到有、由小至大,制度不斷完善,產品與交易方式日益豐富,國際認可度與吸引力顯著上升的發展。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香港應善用政策,持續深化金融互聯互通的黃金機遇,穩健壯大債券市場,貢獻國家金融擴大開放所需。

亮眼的成績單為市場注入信心——今年首5月,債券通日均成交額接近470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增長超過30倍;截至目前,共有來自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1169家境外機構參與中國債券市場,其中835家通過債券通進場,開設超過4099個交易帳戶,僅過去一年新增帳戶數目便達213個,境外投資者在債券、回購、衍生品等方面的交易活躍度均有所提升,持有債券規模今年也達到新高。成績數據進一步印證互聯互通成果漸見成效,全球資本正以熱情回應,債券通作為境外資金配置中國資產的首選通道,其制度影響力與品牌認受性已逐步成型。

面對全球金融格局重塑與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不確定性雖帶來挑戰,但本港債券發展卻迎來新的機遇。目前中國債券市場規模已為全球第二大,但國際投資者的整體配置比例僅約3%,發展潛力巨大,隨着人民幣資產在全球儲備與機構投資組合中的地位上升,香港作為橋樑平台的重要性亦水漲船高。昨日有大行發表研究結果,多達三成受訪儲備機構表示已經減持或計劃減持美國資產;另一邊廂,人行資料顯示,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債券總量則見增長,較今年初增長了近2000億元人民幣,反映在關稅戰下人民幣債券因其低風險、穩定回報的特性,愈加受到國際資金青睞,尤其「去美元化」趨勢加速,人民幣債市正成為全球資產配置的替代選項。債券通機制的持續優化,恰好為香港在全球金融重構中承接資金流、釋放制度優勢創造更大空間。

事實上,香港在債券通中的角色已不再局限於單一通道,而是朝向制度平台與金融節點的方向深化。一方面,香港一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先行先試」先驗場,得以測試並優化各類互聯互通制度;另一方面,香港憑藉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成熟的法治體系和高素質金融人才,已發展為國際資金對接中國市場的中介樞紐。隨着南向通參與主體不斷擴大、互換通及回購通等配套日趨成熟,香港的制度承接力與產品創新空間同步提升。在「走出去、引進來」雙向互動下,香港不僅是連接者,更逐步成為引導者與轉化者。

香港憑藉「一國兩制」賦予的制度優勢與國際連接能力,在債券通的再優化過程中不斷深化互聯互通戰略地位。在全球金融資源重構之際,金管局須繼續密切監察市場情況,確保市場運作穩定有序;並與業界保持溝通,適時檢視進一步優化調整措施,以支持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穩健蓬勃發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