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平憶父親曾生:香港抗戰生涯不可替代
版次:A08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8月28日
在中國抗戰史上,東江縱隊遠離黨中央和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孤懸敵後,高舉抗日旗幟,轉戰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後,挺進粵北山區,在華南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1945年,朱德總司令在中共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東江縱隊司令曾生的兒子、廣州市東江縱隊研究會創會會長曾德平憶起父親的革命和抗戰歷程,直言「在曾生的成長及東江縱隊的發展壯大過程中,香港始終扮演着重要角色」。
香港商報記者 黃裕勇
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在深圳坪山東江縱隊紀念館牽線下,記者於廣州採訪到曾德平。午後的珠江島賓館格外靜謐,一杯紅茶拉開了這位年逾八旬老者記憶的閘門,也勾起他對父輩的思緒。
香港,
曾生從事革命的新起點
曾德平的祖父長期在香港從事海員工作。「一二·九」運動後,作為中山大學學生領袖成了頭號「通緝犯」,父親曾生決心去香港尋找共產黨組織。由於從小與海員及海員家屬相熟,這裏就成了他在香港從事革命的新起點。
初到香港,曾生在海員小學為海員子女授課,後來又登上英國昌興輪公司「日本皇后輪」成為海員。在香港,尋找中國共產黨是曾生內心的強烈渴望。為活躍海員生活,他籌集捐款,救濟海員家屬,宣傳抗日救亡,成為餘閒樂社負責人。1937年,他聯合香港海員團體組建香港海員工會,成為中共領導下的香港革命組織。曾生還為海員子弟創建了海華學校,培育愛國青年和進步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東江縱隊發展壯大的新鮮血液。
為抗日活動積蓄重要力量
在那個年代,做海員行船是一份辛苦且低微的職業。然而,憑藉對海員的了解,曾生成了海員組織的創建和組織者,這為日後的抗日活動積蓄了重要力量。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入侵華南。中共中央致電廣東省委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指示在東江敵佔區後方開闢游擊區。餘閒樂社相繼組織5批回鄉服務團支援內地抗戰,並向游擊隊輸送人員物資;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海員工會、餘閒樂社的骨幹成員轉移至東江抗日游擊隊。在抗戰期間,海員工會、餘閒樂社、惠陽青年會並列為中共在香港的三大核心群眾團體。而曾生創建的海華學校,很多學生後來加入了東江縱隊,成為敵後抗日隊伍的重要力量源泉。
重走父輩突圍之路
在東江縱隊抗日歷程中,秘密營救了大批滯港文化名人,守護了中國文化界的精英。而令曾德平印象最深的還有,在香港淪陷時,東江縱隊曾幫助英軍撤退人員成功脫險,其中還包括國民黨軍政官員及其家屬。此外,還營救了近百名盟軍人員和國際友人,這些人多經港九大隊陸續送到東縱司令部。
曾德平告訴記者,2009年,香港突圍群英會組織當年被營救至大後方的60多名英軍的後代等,參與「重走父輩突圍之路」的活動。活動開始前,他根據英方提供的日記、譯文、草圖等資料在不同版本的深圳、惠州地圖上判別、核實,並實地考證,還原了當年英軍突圍路線:從香港鴨脷洲登魚雷艇,突破日軍火力封鎖,到達大亞灣海域,經平洲島(今坪洲),在南澳登陸,再由東江游擊隊護送、翻過插旗山等地抵東山寺住宿,行程約10公里。翌日,從東山寺出發經大鵬等地進入惠陽地界的塘埔等地,最後抵達惠州天主教堂。這次活動,最終讓這些後輩們得以成功重走父輩撤離被日本佔領的香港之路。
東江縱隊的戰鬥歷程與香港緊密相連,但惠陽坪山(現深圳坪山區)既是父親的故鄉,也是他革命的重要地點,現在建有東江縱隊紀念館。作為東江縱隊的後人,曾德平過往常回去參加東江縱隊紀念活動,向年輕一代講述父輩的抗日經歷。只是現在年事已高,回去得少了,但故鄉坪山仍是他心中長久的牽掛。
東縱後代江山講述父輩家國情懷
華僑最重要的底色就是愛國
據江山介紹,李兆華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幼年生活十分優渥,對祖國懷有深厚感情,能講流利英語,這後來也成了她救援美國飛虎隊員克爾的重要條件。
李兆華的身世,展現了東江縱隊的獨特之處。東縱成員中,有許多愛國學生、愛國華僑還有港人,他們一起保衛香港、保衛祖國,在一場場的戰鬥中鑄就了一段光輝的史詩。
1938年,日軍在廣東大亞灣登陸,馬來西亞的華僑們義憤填膺,許多人組團回到國內,加入到抗日救亡的戰鬥中,這些人後來很多參加了當時的游擊隊。「當時,有一個由女性組成的回鄉服務隊要回國,我的母親很積極地報名了。她那時才14歲,沒想到父母都非常支持,認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華僑們的愛國心,由此可知!」江山說。後來,一腔報國熱忱促使她留了下來,並加入曾生(開國少將、東江縱隊的主要領導者之一)的隊伍。
「那個年代,華僑最重要的底色就是愛國!」江山說。
粵港接力完成勝利大營救壯舉
在東縱眾多事迹中,香港勝利大營救最為人所熟知。
江山的父親江水,當時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一名中隊長。江山說:「我的父親很小就去了香港打工,做廚師學徒,後來又去英軍的軍營做廚師,所以他也會說英語。在香港,江水與一批港人逐漸接受了進步思想,並與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聯繫了起來,並在曾生的介紹下入了黨。」
大營救期間,江水作為主要的參與者之一,營救出了不少知名的民主人士與文化名人。「早年我父親在組織抗日自衛隊時成立了一個護商隊,掌握了一條可以讓商人安全地從惠陽到達香港的路線。」江山表示,在大營救中這條路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英軍投降之前,我父親就進入香港活動了。」江山說。一開始,江水的任務是搶救物資,後來大營救開始,江水就成了第一批救援人員之一。「我父親接到的第一個人就是廖承志。」江山介紹,廖承志當時為躲避危險扮成了香客,撐着一把彎柄的黑雨傘,在九龍城用暗號與江水接頭。天黑後,江水帶領一行人避開日軍崗哨、蹚過雷區,最終護送大家從西貢登上去大鵬沙魚涌的船。廖承志等人平安到達內地後,江水等人繼續布置轉移沿途的接應工作。
營救美軍飛行員也是勝利大營救的精彩一筆。原來,克爾座機被擊落後,日軍出動了海陸空千餘人對沙田、西貢進行大搜捕。「當時日軍已封鎖主要交通要道,我母親為克爾準備了乾糧,用草藥包紮他的傷口,住過山洞、山溝,甚至還有客家人的墳墓。」江山說,母親最終與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短槍隊接上頭,輾轉護送克爾穿過敵人封鎖線,從香港來到深圳坪山的東江縱隊司令部。後來,痊癒的克爾起程返回廣西桂林美軍航空基地,重新加入了對日戰鬥。
大營救的成功,離不開像江水、李兆華這樣的黨內人士的努力,也離不開香港同胞的傾力相助,是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