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2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9月01日
香港銳意發展創科產業,作為指標之一的「全球創新指數」今日即將出籠,過往「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已連續5年蟬聯全球第二,究竟能否再創佳績以至更上層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表示,有信心今年的排名會更亮眼,這是建基於香港和大灣區兄弟城市都持續加大對創科的投入、推動優勢互補的更緊密合作。香港將創科發展放在戰略核心位置,以「教育、科技、人才、投資」四輪驅動創科建設,加上「一國兩制」下的國家支持和內聯外通優勢,均為香港最強大的底氣,絕對有條件實現更大躍升。
在國家科技高速進步的形勢下,「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各有專長和優勢,營造良性競爭環境,促進集群內的創新,可充分發揮其互補性,與區內城市珠聯璧合,做優做強,以支持大灣區的發展,共同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教育是根本。香港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科研實力早已得到國際認可。如何讓大學不只是科研學術論文的高地,更成為產業孵化的引擎?應該加快建立跨境「產學研走廊」,把香港的科研成果更快落地,讓教育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再拿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將於年底落成來說,屆時能夠引領和促進大學、研發中心和業界在第三代半導體進行研發,可望補齊集群內半導體研發不足的短板。
人才是關鍵。隨着多項大型創科項目及北都「國際創科新城」的建設落成,本港未來對創科人才的需求將會持續殷切。一是繼續培育本地人才,為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創造更好的創科研習環境,培育更多生力軍投身創科行列;二是善用自身的國際化優勢搶人才,積極延攬海內外科研人才、研發團隊、 科技領軍人才及各類型專業技術人員,並做好來港配套留住人才,共同構建全球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生態圈,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人才高地。
科技是引擎。15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在港運作,涵蓋生物醫藥、量子材料、神經科學等前沿領域,這是國家對香港科研實力的認可。但實驗室的價值不在「掛牌」,而在「產出」。香港具備轉化醫學與藥物研發能力,深圳和廣州則擁有臨床試驗與製藥產能,若能建立「香港研發、灣區投產」的合作模式,不僅能解決科研轉化的瓶頸,更能打造國際認可的產業集群。這種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跨境協作,正是香港在全球創新鏈中不可替代的優勢。
投資是加速器。「全球創新指數」今年新增風投創投交易作為指標,對香港是一個利好信號。香港自2017年設立創科創投基金以來,成功撬動市場資金投入,港投公司的「耐心資本」模式更是實現一元帶動五元的槓桿效果。深圳、廣州的創業氛圍活躍,風投基金充裕,與香港的國際金融優勢一旦結合,就能形成「雙循環」,將國際資金與專業服務「引進來」,同時讓內地企業「走出去」。香港可進一步簡化跨境投資流程,為國際風投基金進入灣區提供便利,讓投資鏈條暢通無阻。
「深圳—香港—廣州」已是世界頂流創新集群,這既是榮譽,也帶來壓力。香港要用好集群效應,與各城市形成更緊密、高效的分工協作,則完全有機會突破現有天花板,一同躍升至新台階。
香港商報評論員 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