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幸福感調查 最滿意「家庭關係」

版次:A05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9月01日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家亨報道: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在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進行「2025年中學生幸福感調查」,成功收集1802位中學生的有效問卷,並於8月31日下午公布結果,顯示整體受訪學生幸福感只屬一般水平,5分為最高,平均分只達2.9分,跟去年相若。33.6%受訪學生幸福感達高水平,較去年上升7.3%,男生幸福感(2.97分)顯著高於女生(2.8分) 。

調查顯示,學生在情緒健康方面,整體學生的狀況和去年差不多,超過兩成受訪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25.9%)、焦慮(22%)、壓力(20.8%),或需要尋求協助。生活滿意度方面,學生最不滿的生活範疇依照次序為「時間管理」(40.7%)、「學業」(36%)、「公開考試」(33.6%)。最滿意的則依次序為「家庭關係」(51.8%)、「身體狀況」(46.9%) 及「人際關係」(43.1%)。分析顯示,「人際關係」、「社會狀況」和「家庭關係」與幸福感呈高度相關。

22%受訪學生感焦慮

調查亦發現,約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受訪學生最常見的拖延行為,依托包括「功課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29.2%)、「直至接近截止日期才做」(28.4%) 以及「常被其他更有興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27.4%)。整體受訪學生焦慮平均分為4.38分,和去年相若。22%受訪學生達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焦慮,須尋求專業協助。學生最常見的焦慮徵狀多數與身體警號相似,依次「我快要暈倒」(22.8%) 、「我感到恐懼」(21.7%) 和「我感無緣無故感到害怕」(15.9%)。

約三成有學業拖延行為

一向對自己要求高的阿I,讀大專院校時不時在限期前「趕功課」,沒有尋求別人幫助,有十份功課只完成其中三份,最終因未能如期遞交功課而休學,導致陷入惡性循環,出現心跳加速、手震、手汗等徵狀,情況就如「滾雪球一樣」。她兩年多前向服務處求助,拖延繳交功課的情況得到改善,更重拾自信。

身兼香港整全普及精神健康協會主席的港大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黃德興說,拖延行為有時反映學生在面對壓力或情緒困難時的逃避傾向拖延。有見及此,他特別強調「及早介入」的重要性「內在因素」,並呼籲社會各界攜手作出多元支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