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6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9月01日
《大狀王》舞台充滿了「留白之美」,令觀者擁有廣寬的想像空間。(圖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Win-nieYeung@VisualVoices攝)
《大狀王》燈光設計楊子欣、舞台美學指導黃逸君及布景設計張正和(由左至右)。
▼舞台燈光會隨劇情、音樂而有變化,如以紅色營造緊張氛圍,烘托情感。(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WinnieYeung@VisualVoices攝)
燈光設計會根據演員的臉部輪廓、身形高矮等有所調整,相當細微。(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WinnieWinnieYeungYeung@@VisualVisualVoicesVoices攝攝))
舞美作為敘事的一部分,通過構建舞台上的「留白」,給觀眾留下更多想像空間。
一盞孤燈,兩重轉台,數抹光影交錯——這並非傳統戲曲的舞台,卻處處顯示出東方寫意的美學。香港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自2022年首演以來,橫掃20逾項舞台劇大獎,今年內地巡演後載譽返港,第三度公演依舊一票難求。究竟這齣以清代狀師方唐鏡為主角的魔幻故事,如何通過舞台美學打破文化隔閡?本報記者採訪了《大狀王》舞台美學指導黃逸君、燈光設計楊子欣及布景設計張正和,揭開舞台美學背後的創作故事。
記者、部分圖片:Katherine
音樂劇《大狀王》講述廣東狀王方唐鏡助紂為虐,多行不義,終於惹來厲鬼纏身索命。方唐鏡為求活命,被鬼魂阿細牽着鼻子,替阿細心上人秀秀翻案。二人一鬼踏上旅途,從憎恨到原諒,千關裏撥亂反正,萬難中自我救贖。除發人深省的故事內容、緊湊豐富的劇情鋪排,音樂也展現了多元風格,糅合了粵劇、童謠、圓舞曲、古典、1920年代百老匯風格、抒情歌、搖滾、流行民謠及佛教音樂等,舞台設計巧妙地結合古典與現代美學,足見古今中西合璧的香港文化精粹,同時富嶺南文化藝術的特色,為近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難得佳作。
留白之美予觀眾一扇想像的窗
舞台上最動人的,往往是看不見的部分。《大狀王》的視角基調,可以用「簡約」概括。舞台美學指導黃逸君說:「舞台的設計,是嘗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通過留白營造非寫實感,讓觀眾可以在看劇的過程中產生新的視角與理解。」這種留白哲學貫穿整個舞台,包括燈光的運用,燈光設計楊子欣解釋道,「大狀王舞台上運用的燈光顏色種類不多,但每個顏色都是配合音樂而設計,讓觀眾投入到故事中。」例如較常見的綠色,是用於烘托兩兄弟的感情,橙色主要用於現實世界,藍色暗示反派角色的陰冷,偶爾出現的紅色則用於一些刺激緊張的情節,整體設計刻意保持「乾淨」。所謂留白不是空白,而是通過色彩控制,在光影縫隙中給予觀眾想像空間。
機械之巧雙轉台下的景別切換
「在香港舞台使用雙層轉台極其少見。」負責布景設計的張正和透露,此次與香港話劇團的技術部門一起合作,打造了這套精密機械。需要以雙層旋轉台構建三十餘個場景的流轉,兩者交錯時既形成物理上的空間區隔,又構成隱喻性的敘事張力,可瞬間切換公堂審案、陰陽兩界、荒野驛站等時空。上方的圓形轉台與下方的方形轉台可分別旋轉,實現多角度場景轉換。黃逸君表示,團隊在打磨的過程中將舞台的設計當作為一個遊樂場,會不斷有新的嘗試和新的發現,從而產生多樣變化的呈現效果。張正和笑言:「這是一次緊張刺激的嘗試。」
變化之細混卡之下的細節調整
為保證最佳演出質量,並為觀眾帶來豐富多元的觀劇體驗,《大狀王》創作團隊在本輪香港第三度公演中,不僅延續了「雙卡司」制度,並創新推出部分場次的「混合卡司」(MixCast)模式,由原班人馬與新晉演員同台攜手演出。
「這一安排背後,是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調整。」黃逸君表示,小到一件傢俬的顏色、一位演員的服裝細節都作出了細節調整,服裝需因應不同卡司成員的身形比例與氣質特點做出改動,以呈現出最好看的效果。他笑稱,「有時細節變化多到自己都會一時混淆,常常需要逐一核對。」楊子欣則補充,混合卡司對燈光設計的要求更高。「不同演員的臉部輪廓、身形高矮,甚至表演時所站的位置都有差異。」比如兩位飾演方唐鏡的演員,形象、身高各不相同,必須準備多套燈光方案,仔細調整色彩的飽和度與投射角度,以襯托每位演員的特質。」此外,演員的表演節奏與情緒表達也存在個體差異。有的演員在某句台詞前會稍作停頓,有的則在唱段尾音加入細微變化,均需要燈光、轉台、音響等技術部門同步調整,方能實現「人與舞台同呼吸」的藝術效果。
演出詳情
日期與時間:9月2至7日晚上7時45分;9月9至10日晚上7時45分;9月6日下午2時
地點:尖沙咀柯士甸道西88號
戲曲中心大劇院票價:港幣$880至$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