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力量鑄就歷史豐碑

港商記者訪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版次:A08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9月01日

黃俊康館長(紅衣者)向參觀者講解香港在抗戰過程中的重大貢獻。沙頭角抗戰紀念館供圖

▼香港愛國團體前往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參加紀念活動。

「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抗戰教育刻不容緩!」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館長黃俊康的聲音沉穩而堅定,「我真的有緊迫感和責任感,我們這一代正在老去,但我們還是要把愛國精神和抗戰精神傳承下去!」

香港商報記者 康鈞淼

「完全依靠民間力量實現這件事確實不容易。」回憶起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的成立過程,黃俊康坦言。

2014年以來,黃俊康自掏腰包,聯合霍英東基金、呂志和基金等力量,將港九大隊的「搖籃」——沙頭角羅家大屋改造成香港首個抗戰紀念館。他告訴港商記者,當年很多真迹已不知所终,為數不多的一支羅家自衛隊長槍,如今保存在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黃俊康正努力申請複製這支槍。「即使是仿製品,也能讓人感受歷史溫度。」建館過程中,還先後得到3000多名義工的大力支持。

港九兒女書寫抗日英雄歷史

「港九大隊80%的成員是香港本地人,其中原居民佔了很大比例!」黃俊康強調,「國家危難時,香港與內地同胞血脈相連。」這支傳奇隊伍不僅營救了7名美軍飛行員,總計更解救了七十八名英美軍戰俘及官員。其中,獲救的英軍中校賴廉士,戰前是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戰後成了港大復校首任校長。

其實,黃俊康的家族就是港九大隊的縮影:大舅羅雨中被日軍拘禁受盡折磨;二舅羅汝澄帶隊開闢香港首塊游擊根據地,三舅羅歐峰曾任港九大隊海上中隊中隊長。最令他動容的是黃冠芳——這位潛入啟德機場炸毀油庫的戰鬥英雄,曾帶着生病的黃俊康尋醫問藥。「英雄是有血有肉的,黃伯伯就是最好的證明。」講到此處,他的聲音微微發顫。

問及抗戰精神的當代價值,黃俊康堅毅回答:「香港過去被殖民者刻意掩蓋抗戰史,如今我們要讓世界知道:在最黑暗的三年八個月裏,有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香港人組成的抗日武裝始終在戰鬥!」他望向窗外沙頭角的青山,那裏安眠着當年用生命守護家園的青年,「多了解這段歷史吧,你自然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力推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

站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節點上,黃俊康又和歷史學者、愛國團體一道大力推動「沙頭角抗戰文物徑」的設立,串聯南涌羅家祖屋、南涌三三事件碑銘、鹿頸陳屋村南鹿民主聯合鄉政府遺址、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烏蛟騰村游擊隊駐地舊址、九擔租交通站遺址等6個抗戰史迹,「我們要讓年輕人在徒步和遊玩中了解這段歷史!」

那些炭窯中藏匿的身影、山徑上傳遞的情報、羅家大屋曾經的槍響,因黃俊康和黃俊康們的堅守而未消散於時間的長河。正是那份「對國家盡忠,對社會盡責」的初心,支撐着他和他們在香港執着地擦亮那段烽火記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