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總會長回憶香港華商抗戰歲月
版次:A08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9月01日
蔡冠深表示,中總與香港、內地同胞共同走過艱苦的抗日歲月,一同見證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中的團結與堅韌。中總供圖
一九三八年,重慶、上海等地紛紛發起「一元還債運動」(又稱「一元獻金運動」),香港華商總會(今香港中華總商會)迅即響應,募集善款救助戰區災民。圖為一九三九年元旦報章報道。
80年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香港華商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的前身,下文統稱中總)同人毅然肩負起時代重任,以實際行動譜寫了商界報國的壯麗篇章,商會領袖奔走籌募抗戰物資,愛國商人傾囊捐助前線戰士。日前,中總會長蔡冠深面對港商記者回首那段風雨飄搖的日子,深感中總不僅是香港地區經濟活動的樞紐,更成為連結海內外抗日力量的重要橋樑,在支援抗戰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香港商報記者 鄧江紅
籌募資金賑濟戰區同胞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蔡冠深表示,早在1936年底,中總已投入支援抗日,與東華醫院聯合組織籌賑綏遠難民會,積極發動募賑事宜。抗戰開展後,香港華商總會籌賑會於1937年9月成立,以募賑內地的戰地同胞,冀於外侮方殷之時,助內地人民一臂之力。
隨着戰火蔓延南下,華南地區亦危在旦夕。香港華人感同身受,中總聯同廣東賑災會、華北兵災救濟會、香港各界賑濟華南難民聯席會、港僑籌賑九省旱災會等團體,向海內外華人發起募捐,籌募善款及藥物,轉交戰區軍民。蔡冠深指出,當時為了強化賑濟網絡,中總加強與海外華商聯繫,如與新加坡南洋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總會(主席為陳嘉庚)推動賑濟活動,共同抵抗日軍侵略。
未雨綢繆強化戰時準備
內地烽煙遍地,同胞顛沛流離,逃難來港的人為數甚眾,中總遂發起籌建平民屋,讓來港避難的同胞只需付低廉租金,便可獲得棲身之所。中總與當時成立的香港緊急救濟難民會共推此事,並由中總所屬各團體會員,慨捐巨資並獲港府許可,在九龍馬頭涌道建築平民屋數十間。數月後落成,入住的難民都額手稱慶。
同時,為維持香港市面治安,中總邀請商店各派一人,組織自衛團,作防盜、救護及消防之用。中總更與港府合作,共同召集各商號人員組織防空訓練班,灌輸戰時防空知識;又與香港防空委員會華人代表謝家寶聯絡,擴大當時的防空救護員計劃,由中總邀請各行邑商會開辦防空聯席會議,編辦防空及救護班。
響應「一元還債」募集善款
1938年,其時戰亂已席捲全國,萬千同胞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重慶、上海各地發起「一元還債運動」,又稱「一元獻金運動」。蔡冠深表示,當時中總迅即響應,向港內外華人募集善款,冀能集腋成裘,救助戰區災民。
無論是港人或華人團體都積極參加是次義舉。當時,有一位法國人到中總捐獻港幣2元,並說:「中國人民此次發起一元還債運動,一方表示擁護政府到底之決心,一方表示中國有還債能力。中國為世界正義與人道而戰,為世界和平而戰,意義甚為偉大,不但中國人應極力支撐,而愛和平之世界人士,亦應予以正義上之聲援。」
當時,香港工商百業和居民已多陷入困境,但本港各僑團如華人機器會、潮州八邑商會、港九教聯會、旅港華人文員協會、旅港雞鴨行等亦予支持。蔡冠深難掩內心激動:「商人於營業艱苦之中,尚能不忘救國濟民之義,籌賑成績亦甚可觀,真是十分難得!」
淪陷時期中總艱苦營運
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對香港的戰爭,蔡冠深提及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日子亦心情沉重。在香港,日軍大量搜刮物資,致物價飛騰,物資匱乏,甚至出現了饑荒。彼時的中總亦艱苦營運,只餘下少數職員,經費缺乏,還要應付日本侵略者的需索,其困境較諸完全停頓更甚。為維持營運,其時董仲偉、郭贊作為中總的正、副主席,肩負重任支撐下去,其保存之功不可抹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香港重現和平,商界紛紛復員,中總亦隨即從事整頓,同年基本已恢復會務運作。
不忘歷史珍視和平與繁榮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這是一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重要時刻。」蔡冠深表示,中總與香港、內地同胞共同走過那段艱苦的抗日歲月,見證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中的團結與堅韌。「抗戰的勝利,不僅是國家尊嚴的捍衛,更是和平的珍貴果實!」
「今日我們緬懷歷史,不僅是為了不忘過去,更重要是珍惜當下和平與繁榮。」蔡冠深深情表達,「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分子,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承愛國愛港的精神,推動社會和諧,並以史為鑒,珍視和平,堅守正義,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穩定與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