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5日 第A03版:LiFE STYLE 藝廊
  •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

    莊嚴肅穆的紫禁城,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這兩座宮殿分別為中國與法國的政治、文化及藝術中心,相隔萬里,卻早在三百多年前結緣。今日,兩國交織的歷史、相融的文化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再現。「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由香港故宮、故宮博物院與法國凡爾賽宮合辦,展出近150件紫禁城及凡爾賽宮的藏品,透過觀賞珍貴的歷史文物,追溯兩國前緣。

  • 巴黎聖母院沉浸式體驗展

    日期:即日起至3月7日時間:星期一至日不同時段開放地點:西九文化區藝境空間Visionairs門票:HK$298內容:2019年,巴黎聖母院在熊熊烈焰中付之一炬。經過5年的修復,聖母院已經重新開放。西九文化區於即日起同步開展「浴火重生——巴黎聖母院擴增實境沉浸式體驗展」,透過擴增實境(AR)探索聖母院歷史與修復的全新角度,觀眾不必遠赴巴黎便可一探全貌。展覽結合AR技術與文物,重現聖母院850年的歷史與重生故事,透過數碼技術穿越時空,深入了解修復背後的努力與故事。展品包括石像鬼(歐洲建築中裝在水管口的雕塑)的複製品、大火中倖存的玫瑰窗雕塑投影及聖母院管風琴與鐘聲的環繞音效,打造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展覽不僅重現建築的藝術價值,也展現歷代工匠與建築師的技藝與創造力。          記者:Katherine

  • 中體西用雅俗共賞

    徐小倉(約1850-1893年後),名祥,字小倉,以字行,上海人。人物、山水均擅,最精花鳥。山水在胡公壽、楊伯潤之間,人物、花鳥近任伯年。海派大師王一亭16歲時拜師學畫,即拜在徐小倉門下,後來才因他介紹得到任伯年的指授,可見徐小倉乃有聲於時之畫家。徐小倉初學於錢慧安,後又師從任伯年。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豐姿多彩、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徐悲鴻評價其為「仇十洲(仇英)後中國畫家第一人」。任伯年畫人物構圖簡潔、用筆細緻,衣紋線條流暢,用充滿裝飾性的「釘頭鼠尾」形成富有節奏的白描效果。

  • 《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中國藝苑研究學會副主席、

    蕭芬琪,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畫家、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為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

  • 港藝新星

    日期:即日起至3月30日時間:星期二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地點:青山道800號饒宗頤文化館藝術館展室三內容:年輕藝術家也許資歷尚淺,卻能發掘、觀察生活的新視角,創作出饒有趣味的作品。「港藝新星展覽」為香港年輕藝術家提供展示平台,第二展期展出5位青年藝術家共39件未曾公開展覽的近作。計劃秉承國學大師饒宗頤復興中華文化的理念,鼓勵年輕人重現及推廣中華藝術,最後選拔5位40歲或以下的香港年輕藝術家,他們背景各有不同,利用公餘時間進行創作。如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周秀蘭,她的迷你肖像畫受西方的袖珍肖像畫啟發,以豐富的色彩刻畫個性鮮明的本地小人物,包括街坊、綠葉演員及喜劇角色,詮釋香港情懷。   記者:斯如

  • 捕捉百年前京城影像

    日期:即日起至2月2日時間:星期二至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一樓內容:1920年代的中國與世界都在經歷飛速發展,能將歷史定格的,除了文字,便是攝影。現正舉行的「京城舊影:1920年代奧地利攝影家佩克哈默的攝影紀錄」展覽,展出攝影記者漢茨.馮.佩克哈默的攝影集《北京》中42張作品,從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中國,以黑白照片記錄當代精神。佩克哈默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來到中國,曾成為戰俘,戰後選擇留在內地生活近十年。他遊遍中國各地,透過鏡頭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禮儀及建築,觀眾不但可從中觀賞中國百年前的宗教建築、城市景象、街頭風貌等,還能感受到佩克哈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着迷。 記者:Ruth

 
  • A01

  • A02

  • A03